1 / 11
文档名称:

非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doc

格式:doc   大小:78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非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doc

上传人:apanghuang41 2017/6/5 文件大小:7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非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 非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摘要】目的探讨非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疗效。方法在手术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克疝散”等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结果经 1288 例治疗治愈率达 98% 以上。结论非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可解除病人手术之苦, 防止并发症发生,是一种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较好方法,值得推广。【关键词】腹股沟疝;小儿;非手术治疗;克疝星腹股沟疝在各种年龄中均可发生,属常见病、多发病,小儿发病率相当高,病程长短不一,有的婴儿出生就患有;但约 80% 的病例发生于男性儿童,女性和青壮年发病率低,许多病人因畏惧手术而延误治疗,导致疝块逐渐增大、嵌顿、绞窄性肠坏死, 以致肠切除, 甚至危及生命等, 给病人工作和学****带来诸多不便。我院为了解除病人手术之苦, 让病人尽早得以治疗,获得康复,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为此,我们在手术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的研究工作。自 199 1年5 月~ 200 4年12 月期间,经 128 8 例临床总 2 结, 治愈率达 98% 以上。所用药物“克疝星”注射液,在 199 4 年经“云南省天然药物重点实验室和昆明医学院药理毒理实验室”做动物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无任何***、副作用反应,各受试动物行为、进食、饮水及大小便正常, 局部解剖及组织学检查, 精索和精索动、静脉及输精管无粘连、压迫和阻塞现象,各动物、各条输精管通水试验正常。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 1288 例小儿腹股沟疝中,男 1056 例, 占 82% ,女 232 例,占 18% ,年龄最小 2 个月。斜疝 128 0 例,占 % ,直疝 5 例(均为 5~ 12 岁女孩) ,占 % , 股疝 3 例,占 % ;在 1288 例腹股沟疝中,右侧 1005 例, 占 78% ,左侧 283 例,占 22% 。病程最短 2 个月,最长 12 年。 治疗方法(1)“克疝星”注射液由 50% 葡萄糖注射液 , 10% 葡萄糖酸钙注射液 , 盐酸林可霉素注射液 ,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 ,地塞米松注射液 , 3 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 ,灭菌注射用水 ~ 配制组成。(2)“克疝散”由中药黄芪、党参、白术、陈皮、当归、升麻、柴胡、甘草等药物组成( 制成粉剂用纱布打包)。(3) 在疝环口周围封闭注射“克疝星”注射液 2ml 。每周 2次, 连续注射 4 次,然后用中药“克疝散”打包用疝带在疝外口处加压包扎。 2 结果 治愈标准(1 )病人在站立和咳嗽试验时,腹股沟区疝块消失;(2 )疝外环口明显缩小为只容纳 1 个小指尖,咳嗽冲击感消失;(3) 检查时可见患侧腹股沟区组织较治疗前明显坚实;(4 )随访 3~5 年无复发;(5 )愈后不影响患者任何正常生活、学****和工作。化验检查:患儿 Hb 90~ 100g/L,RBC ( ~ 5)× 1012/L,WBC (7~ ) × 109/L, 大小便常规正常,生化检查正常。 4 治疗结果疗程最短 1周, 最长 2周, 其中有 4 例治疗 5 次无效,占 % ;经 986 例跟踪随访调查结果显示,有15 例治愈后复发,占 % 。 3 典型病例患儿,男, 10 个月, 病史: 在出生 3 个月时开始不明原因出现右腹股沟区包块,呈椭圆形,无红肿,无畏寒发热;平卧时包块可消退, 未作任何治疗,3 个月后, 包块坠入阴囊, 呈梨形, 小孩出现哭啼, 平卧安静时包块可消失, 曾在当地乡镇卫生院就诊过多次, 诊断: 右侧腹股沟斜疝, 由于患儿太小,手术不安全,而病史延续至出生 10 个月时,疝块逐渐增大,且时常出现疝嵌顿而前来我院要求非手术治疗。查体:直立和啼哭时右侧阴囊较左侧明显增大, 约 6cm × 8cm ,呈梨形,可闻及肠鸣音,透光试验( -) ,平卧时可回纳腹腔, 外环口增大, 经外环口腹股沟管指头可达内环, 有明显咳嗽冲击感。根据病史及体征, 诊断: 右侧小儿腹股沟斜疝。 5 治疗: 在疝环口周围封闭注射“克疝星”注射液 2ml , 每周 2 次连续 2 周。然后用“克疝散”打包用疝带在疝外口处加压包扎, 1 个半月后解除疝带,疝块及咳嗽冲击感消失,疝口明显缩小为只能容纳一小指尖,至今未复发。 4 讨论 发病机理腹股沟疝属腹股沟区组织在胚胎发育缺陷而后天表现所致, 属腹部最常见的疾病, 其中以腹股沟斜疝发病率最高,约占85%。绝大多数病例无明确病因; 现代医学认为,该病的发生与腹股沟区腹壁正常强度减弱或腹内压力过高两类因素有关。前者属解剖结构原因, 是发病的器质性病理改变基础,有先天性和后天性获得发生的机会;后者属腹内压增高时,促进腹腔内容物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