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请在页面视图下,对正文按要求进行操作。注意保存。
要求:(未加说明的,均指系统默认格式)
将正文中所有“电子计算机”puter”,要求其字体为英文“Times New Roman”,大小为16,颜色为红色,加上阴影和动态效果“礼花绽放”,且要求全文字体对齐方式为中间对齐。
将文中第二段加上阴影边框,颜色为蓝色,宽度为3磅。
。
4. 在文中页面底端(页脚)插入页码,对齐方式为居中,格式为“甲、乙、丙……”。
,利用单元格的拆分与合并完成表格的制作,格式要求如下:
表格内第一行文字字体:三号字、宋体、粗体、居中,表格内其它文字字体:宋体、五号
表格中所有文字均水平、垂直居中
表格的外围边框用3磅线单线,内部边框用1磅单线,斜线用1磅单线.
表格效果如下图所示:
====================正文开始===========================
数字电子计算机简称电脑,是一种能自动、高速、精确地完成信息处理、存储和传输的电子机器。它的发明和发展是20世纪科学技术的卓越成就之一,它的广泛应用有力地推动着生产、科技与文化事业的发展。作为现代化信息处理工具的电子计算机,是社会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由简单的计算工具开始,经过不断的改进、创造、发明,逐步演变而来的。人们在生产活动和商业交易中,发明和创造了各式各样的计算工具。世界上最早的计数工具是用竹筹计数的“算筹”。
我国早在公元前500多年就发明了算盘,这种计算工具结构简单,功能多样,使用方便,在世界上曾广为传播,是我们祖先对人类文明作出的一个重大贡献。16世纪,世界上出现了计算尺;17世纪,法国著名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帕斯卡制成了第一台机械式计算机;19世纪初,英国伟大的数学家巴贝奇设计出巴贝奇分析机,与现代计算机在逻辑结构上惊人地相似。这些计算工具能满足简单计算的需要。它们的主要缺点是:需要手工操作,速度慢,精度低。
40多年来,电子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使用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为主要元器件的几个阶段。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开创了电子计算机的第一代。它以电子管为主要元件;内存使用磁鼓,外存使用磁带,一切操作都由中央处理器集中控制;使用机器语言编程,主要用于数值计算。约从1959年起,计算机进入第二代,它以晶体管为主要元器件;内存开始使用磁芯存储器,外存开始使用磁盘存储器;运算速度由第一代的每秒几千次提高到每秒几万次,甚至几十万次;不但用于数值计算,而且用于数据处理;管理程序已经实用,它使输入输出和运算可同时进行;开始使用FORTRAN、COBOL高级语言编程。
此后,出现了在一个小的硅片上把晶体管、电阻、电容等元件和连线做在一起的集成电路。1965年,以中小规模集成电路为主要元件的计算机研制成功,计算机进入了第三代。内存主要使用磁芯;机种系列化、通用化;采用积木式结构和标准输入输出接口;运算速度可高达每秒几千万次;不但用于数值计算、数据处理,而且可以处理文字、资料和图形,即进行信息处理;高级语言已普遍使用;管理程序也发展成为操作系统。70年代,计算机进入了第四代,即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半导体存储器取代了磁芯存储器,并向大容量、高速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