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思维导图对个性化教学的启示及其应用价值.doc

格式:doc   大小:20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思维导图对个性化教学的启示及其应用价值.doc

上传人:tiros009 2022/7/5 文件大小:2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思维导图对个性化教学的启示及其应用价值.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思维导图对个性化教学的启示及其应用价值
杨丽娜 邹 霞 周 浩 [摘要]文章分析了个性化教学的内涵、思维导图与个性化教学之间的联系,并且详细阐述了思维导图对构建个性化教学课程体系、教学资源的启示,以及在个性化教与学中的应用价值,同教学、学生学****方面都具有个性化。而思维导图同样体现了个性化。我们按照自己处理信息的方式处理问题就明显带有浓厚个人色彩;当我们在思考或解决一个问题,将多维信息相互交合成一个动态结构图,完成的就是一幅具有个性化的思维导图。
(3)两者都具有主动性。个性化教学强调学生积极主动探索外界刺激,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的需求自主选择各种学****资源。而思维导图也要求使用者积极主动接受信息,发现多种信息之间的联系,实现对信息的意义建构。因此,两者都具有主动性。
(4)两者都重视创新。个性化教学十分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并要求教学要有创新,能充分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思维导图使人的思想进行着一次次旅行。当我们在思考或解决@问题时,我们把与问题相关的信息联系起来,扩展思维,而当思考遇到尴尬时,我们则会选择“变式”把不相关信息与问题“联姻”,在此过程中往往是灵感的碰触,创新的产生,也正是这种创新为新问题的解决带来希望。
思维导图与个性化教学在特点上的相似性,使我们从更高的视角看待思维导图,也使两者的联系有了可能性。那么又是什么使得思维导图在个性化教学中有其发挥的余地呢?笔者认为是理想的个性化教学与现实教学之间的差距。前面对个性化教学思想的剖析以及本节对个性化教学特点的探讨,其对象都是理想的个性化教学,是一种我们所追求的个性化教学。可是,现实的教学又是怎么样的?现实的教学很少考虑学科或学生的个性,总是用统一的答案评价学生,学生在教学中仍然处于被动的位置;即便提倡个性化教学也往往对个性化教学的理解和实施走入误区。正是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让思维导图有了发挥作用的空间。
本文正是本着上述这些思考,进一步详细分析思维导图对构建个性化课程体系的启示、思维导图在建设个性化教学资源的作用以及在个性化教与学中的应用价值。

三 思维导图对构建个性化课程体系的启示

1 完整的个性化教学课程体系应是三类课程的整合。舍勒从哲学人类学的角度把知识分为统治一事功型知识、本质一 教养型知识和获救型知识三种类型。获救型知识不是理性知识而是绝对个体性的、个性化的,涉及的是个体的希望、快乐、痛苦等,统治一事功型知识与本质一教养型知识均受获救型知识的支配。与这三类知识相对应的是三类课程版块:实证经验类课程(具体涉及的学科是关于自然的、历史的、社会的)、形而上学类课程(涉及语言、心理学、人类学等)和情感信念类课程(涉及文化艺术、伦理等),情感信念类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和影响着前两类课程。但由于教学功利主义的倾向,学校课堂开设的课程往往把情感信念类课程放在次等的位置,最终使教育所培养的人“工具理性”膨胀,价值理性和个体情感亏空,造成个体的片面发展。与之相反,思维导图重视个体的情感态度,尊重人的思想和态度,思维导图本身体现着个人思考某个问题的思维和对问题的看法,是一种个人价值观的体现。思维导图给大家一个任意发挥想象、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平台,满足人情感的需要,重视人的内心世界。这正是思维导图受到很多人喜爱的原因之一。因此,思维导图告之我们的是:个性化教学的课程体系构建中决不能忽视情感信念类课程的设置,完整的个性化教学课程体系应是三类课程的整合。因此,在主干科目课程的基础上,应该适当安排情感信念类课程,同时也要把情感类课程细化到前两类课程的具体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前两类课程与第三类相关部分联系起来,比如在心理学学科教学中往往与相应的情感结合,在人类学学科教学中把历史中人物的信念思想与之联系起来,使得三类课程和谐统一。
2 设置微型课程。课程体系不仅要完整还要能顺应时代的变化,具有生命,赋有灵活性。微型课程与思维导图类似,也是针对某一概念或者主题而设计的,它吸取了最新的文化知识,反映时代的精神和问题,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还能够保持课程的动态变化,是一种生态化的课程形式。构建个性化课程体系中应当重视微型课程的设置。在微型课程的规划中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在宏观上,可以采取在主干科目课程基础上,将情感信念类课程根据需要分为不同的类,比如分为精神课程、价值课程、情绪课程、人际关系的教育课程、青年文化教育课程等,把每个类看做一个主题并为其设计课程框架;另外从微观上讲,无论是那一种类型的课程都可以根据需要从中提炼出某个问题作为一个主题并为其设计教学框架,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引导学生针对该问题从多个纬度共同探讨,实现师生思维情感的交流和共鸣。
3 课程的多选择性。每一个学生具有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