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扩大内需的重点在于扩张城市市场.doc

格式:doc   大小:19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扩大内需的重点在于扩张城市市场.doc

上传人:抱琴 2022/7/5 文件大小:1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扩大内需的重点在于扩张城市市场.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扩大内需的重点在于扩张城市市场
蓝海涛 没有哪个工业化国家的国内需求是重点依靠农村市场来支撑的,而都是通过城市化,重点依靠不断扩张的城市市场来支撑的。
通过加速城市化进程,不断扩大新增城市人口规模,形成新的消费增长点,重点业劳动生产率低,那么农民收入增长困难而缓慢将是长期性的,而且不可避免。这是阻碍农村市场启动的根本原因。
二是农民收入差距大,分配性扭曲抑制了中低收入户的潜在消费需求。农民收入差距,不仅表现为同一地区内农民收入贫富分化明显,一些乡村富裕户的收入可能是穷困户的若干倍,而且不同地区农民收入的差距也相当突出,尤其是大城市郊区的农民与偏远山区的农民收入不可同日而语。例如,,。由于农民收入基尼系数高,少数富裕农民的收入拔高了人均收入水平,实际上多数农民的收入在平均值以下。2002年,,%。少数高收入户与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相似,对一般商品有消费能力,缺乏消费意愿;而多数中低收入户,农产品自给自足成分高,限制了农产品消费;因现金收入有限,对工业品有消费意愿,缺乏消费能力,从而抑制了农村市场的启动。
三是农民的消费环境、消费结构和消费预期也制约内需扩大。尽管国家斥巨资改造农村电网,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已初见成效,但农村用电不便的状况尚未根本改观。而且自来水、天然气等的进村入户,相对于城镇家庭还相当少,乡村道路硬化率低,消费信贷更是缺乏,农村消费环境的改善非一日之功。在农民消费支出中,日常生活开支、生产资料购买、子女教育和医药费等刚性消费支出过高,积蓄少,挤占了改善生活质量的现金收入。农村社会保障是以土地为基础的家庭保障为主,只有少数发达地区的农民享受了一定范围内的社会保障统筹,绝大多数农民的养老、医疗和失业只得依靠家庭来解决,迫使农民捂紧钱袋,对未来的消费预期不乐观。这些因素使大多数农民本已有限的收入,更少用于消费,农民数量虽然减少不多,但农村市场的份额逐渐萎缩。
总之,在二元经济结构和城乡分割体制未被打破,农业进入新阶段,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背景下,农民收入和消费对扩大内需的瓶颈制约将长期存在。要想在此背景下大力开拓农村市场,试图扭转农村市场份额下降的趋势,违背城市化规律。国家全力开拓农村市场的边际成本太高,事倍功半,得不偿失。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期望以繁荣农村市场为重点来拉动内需不够现实。

加快城市化推动的城市市场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支柱

现在的城市市场已经趋于饱和,扩张城市市场还有空间吗?如果静态来看,目前的城市人口和消费结构的确已没有多大的市场需求空间供扩张。但从动态考虑,如果城市化进程加速,大量农村人口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城市居民,城市人口规模日益扩大,城市市场不断扩张,那么,扩大内需就具备了不竭的动力源。其理由主要包括:
一是新增城市人口将成为扩大内需的生力军。2002年约有9400万农民工进城打工,%,%,约为6000多万人。若大致保持这种增长趋势,外出打工半年以上的务工人员将快速增加。实际上进城打工半年以上的务工人员,其就业行为、收入结构和消费行为接近城市居民,具有准市民特征,是城市化的先锋,而且队伍在迅速发展壮大。只要政策措施得当,先让这部分人从农村拔出根,在城市扎根,那么其家属也将先后随之迁入城市。一旦一部分农民工先期定居成功,将会诱导更多的农民工及其家属融入城市化大军行列,有可能使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进入一个加速期。:1,那么家属队伍至少9000多万人,,考虑到此队伍仍在不断扩大,今后10年~~2亿潜在城市化人口等待转移,相当于目前城市人口的1/3左右。如果这部分农村人口如期转移成功,将构成扩大内需的强大生力军。据有人初步测算,如果 2002年~2005年每年约有800万农村居民迁入城市,每年将新增消费需求400亿元左右,。实际上,1990年~1995年,,之后城市化加速,1995年~2002年,,新增城市人口1700万~1800万。综合考虑,因推进城市化建设,2002年~2005年年均将创造需求900亿元左右,。
二是农民变市民后的收入水平提高,消费能力增强。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从1997年的1:,扩大到2002年的1:。如果考虑农民收入中的实物成分以及用于生产性支出等不可比因素,目前城乡居民的实际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