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文人的“老庄”情结
如今“孔子学院”已如雨后春笋般在全世界兴起。谈及中国思想,人们也大多想起孔夫子的昂藏七尺的形象。诚然,孔孟之学在中华漫漫的历史文化长卷中谱写了不少绚烂篇章,成为了中国思想中的主流学派,但孔孟之学并非中国文人心目中的唯一文人的“老庄”情结
如今“孔子学院”已如雨后春笋般在全世界兴起。谈及中国思想,人们也大多想起孔夫子的昂藏七尺的形象。诚然,孔孟之学在中华漫漫的历史文化长卷中谱写了不少绚烂篇章,成为了中国思想中的主流学派,但孔孟之学并非中国文人心目中的唯一挚爱。纵观中华历史,不少文人都有着“老庄”情结,寄情山水,隐逸出世,自寻一片肆意自由的精神世界。
文人之名
文人一词的概念较为暧昧,其指代常常游移不定。
“文人”最早出自于《诗·大雅·江汉》:“告于文人。”在研究《诗经》的《毛诗故训传》中有了更为清晰的界定:“文人,文德之人也。”
由此可见,此处的“文人”意指先祖之有文德之人。后引申为知书能文的人,这可以从汉代傅毅《舞赋》:“文人不能怀其藻兮,武毅不能隐其刚”一句中窥得一二。在知书能文者中有一部分是主要从事著述的文人。从梁孝王的梁园文人集团到汉武帝揽士写赋,证明了以著述为主要职业的文人应当是在汉朝左右诞生的。此后,“文人雅士”、“文人墨客”、“文人骚客”等与文人相关的成语陆续诞生,文人一词有了更加丰富的涵义。
“文人集团”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文人”之所以为“文人”不是因他们的经济地位决定的,他们的特点是与知识、道德、智能为伍,用现代流行语即“脑力劳动者”。在古代,文人牢牢地将话语权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的各种精神产品都与
“文人”有密切的关联,理论思维几乎由“文人”垄断。在社会的全部精神生活中,理论思维是居于领导地位的思维。从这个意义上讲,“士”在整个社会精神生活中扮演着主角。在中国的历史上,几乎全部理论著述都是由“士”制造出来的。理论思维不同于其他思维的地方,就在于它具有全局性。一个理论上的结论可能导致对整个社会生活重新估价,因此它的威力是巨大的。“士”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主要通过理论思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