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肌力检查 肌张力检查》
卫生部《常用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2012版)
肌力与肌张力评定
江苏省康复医学培训中心
肌力评定
主要内容
(一)概述
(二)徒手肌力
能抗重力及中等阻力完成关节全范围内活动
4- G-(好-)
能抗重力及中等阻力完成关节50~100%全范围内活动
3 + F+(可+)
能抗重力及最小阻力完成关节全范围内活动
3 F(可 )
不施加阻力,能抗肢体重力,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
3- F-(可- )
抗重力完成正常关节活动范围的50%-100%全范围活动。
2 + P+(差+)
能抗重力完成关节小于50%全范围内活动,非抗重力可完成关节全范围活动
2 P(差)
非抗重力可完成关节全范围内活动
2- P-(差-)
非抗重力可完成关节50~100%全范围内活动
1 T(轻微)
可扪及肌肉收缩,但不能引起任何关节活动
0 0(零)
不能触及肌肉的收缩。
MMT评定标准
注意事项
(1)检查前:说明检查目的、步骤、方法和感受,消除受检者紧张情绪;正确选择检查体位及肢体摆放位置。避免在运动后、疲劳时及饱餐后进行检查。
(2)检查中:左右侧对比,健患侧对比,且最好先检查健侧以确定施加阻力的大小;2 级肌力检查时尽量减少肢体与支撑面之间的摩擦;检查中应给予适当鼓励性指令,以便提高受检者主观能动性,获得最大肌力。
(3)检查后:如检查中有疼痛、肿胀或痉挛情况,应在结果记录中注明。
要掌握运动范围(主动运动的关节活动度)、固定方法、手法原理、检查的内容实质及可能出现的代偿动作等。
检查者位置应尽量靠近被检者,以便于固定和实施手法。尽量同一体位下完成检查。
检查中施加阻力时,应对解剖部位、用力方向、施加阻力的时间、阻力的大小等做出合理的设计,禁忌手法粗暴造成被检软组织损伤。
评价结果要根据身体状况、年龄、性别、心理因素、环境、疲劳等个体差异作出综合判断。
此外:
分类评价:
颈及躯干肌力的评价
下肢肌力评价
上肢肌力评价
颈及躯干肌力的评价
颈前屈
颈后伸
躯干前屈
躯干旋转
躯干后伸
骨盆提升
颈前屈
[主动肌]:胸锁乳突肌(起止点)
[辅助肌]:头长肌、颈椎长肌等等
[运动范围]:颈椎伸直后再稍向前方屈曲
[检查方法]:
体位:仰卧位
手法:见图
[评级]:0—5级
检查手法
胸锁乳突肌
颈后伸
[主动肌]:见图
[辅助肌]:多裂肌,头上、下斜肌,头后大、小直肌,肩胛提肌
[运动范围]:头与躯干背部肌群接触
[检查方法]:
体位:俯卧位
手法:见图,0--1级时触摸C7与枕骨间的肌群
[评级]:0--5
颈后伸主动肌
检查手法
躯干前屈
[主动肌]:腹直肌(起止点)
[辅助肌]:腹内、外斜肌
[运动范围]:仰卧位,肩胛骨能离开台面
[检查方法]:
体位:仰卧位
手法:固定双下肢
[评级]:0--5
腹直肌
5级
4级
3级
肩胛骨下角能离开台面
2级:按压胸廓下部使腰椎前屈消失、骨盆前倾,触摸腹肌有正常收缩
0--1级:嘱咳嗽,触诊腹壁。有轻微收缩为1级,无收缩为0。
动作
肌肉名称
评 定 标 准
仰卧
位,
上半
身在
矢状
面上
屈曲
上腹直肌
0 级:不能触及任何肌肉收缩;
1 级:肌肉有微弱收缩,胸廓无下压;
2-级:肌肉能收缩,且胸廓有些微下压;
2 级:肌肉能收缩,胸廓完全下压;
2+级:双上肢放在身体两侧,躯干可抗地心引力做出动作;
3-级:双上肢放在身体两侧,肩胛冈能离开床面;
3 级:双上肢放在身体两侧,肩胛骨下角能离开床面;
3+级:双上肢在身体前上方伸直,肩胛骨下角能离开床面;
4 级:双手环抱于胸前,肩胛骨下角能离开床面;
4+级:双手手指交叉置于枕后,肘关节朝前,肩胛骨下角能离开床面;
5 级:双手手指交叉置于枕后,双肘平放于床面,肩胛骨下角能离开床面。
动作
肌肉名称
评 定 标 准
骨盆
后倾
至骶
骨离
开床
面
下腹直肌
0 级:不能触及任何肌肉收缩;
1 级:肌肉有些微收缩,但没有任何动作产生;
2-级:骨盆有些微后倾;
2 级:骨盆完全后倾;
2+级:骶骨开始抬离床面;
3-级:骶骨抬离床面至约一半距离;
3 级:骶骨完全抬离床面;
3+级:骶骨能连续完全抬离床面2 到3 次;
4 级:骶骨能连续完全抬离床面6 次;
4+级:骶骨能连续完全抬离床面9 次;
5 级:骶骨能连续完全抬离床面10 次。
躯干旋转
[主动肌]:腹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