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SP表分析法.doc

格式:doc   大小:90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SP表分析法.doc

上传人:jiqingyong11 2017/6/8 文件大小:9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SP表分析法.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采用 S—P 表对学生学业进行分析与诊断一、 S—P 表分析的基本原理 S—P表(Student — Problem Score Table 也称 S—P Chart) 分析法是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教授腾田广一(Hiraichi Fujita) 先生在 1969 年研究提出的一种教学评价方法。它以图表形式直观地描绘出学生与题目之间的关系。 S—P 表可以对题目做分析,也可以对学生团体和个人的学业进行诊断与评价。 S—P 表分析法最适合具有初等统计知识的教师使用,可帮助教师作直观视觉判断;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反应倾向。 S—P 表分析法是对中等人数的班级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的较好方法之一。 —P 表的制作 S—P 表的制作依据学生—问题得分矩阵, 矩阵中学生对每个问题回答情况 Xij 用0或1 表示。其中, 1 表示该学生答对该题, 0 表示该学生答错该题。 S 表示学生, S 的下标表示不同学生的编号。 P 表示问题, P 的下标表示不同问题的编号。最右侧列出了各学生的总得分( 即答对的问题数) ,最下面列出了各题被正确回答的人数。表1 :学生—问题得分矩阵?P 1P 2P 3…p j…p m 合计 S 1X 11X 12X 13…X 1j…X 1mX 1 ? S 2X 21X 22X 23…X 2j…X 2mX 2 ? S 3X 31X 32X 33…X 3j…X 3mX 3 ?┇┇┇┇…┇…┇┇ S iX i1X i2X i3…X ij…X imX i ?┇┇┇┇…┇…┇┇ S nX n1X n2X n3…X nj…X nmX n ?合计 X ?1X ?2X ?3…X ?j…X ?m 当对学生—问题得分矩阵按如下规则进行排序处理后便可得到许多有意义的信息。例如,以 10 问题, 15 个学生为例,假设得分如下表。具体制作 S—P 表步骤如下: P 问题编号总分 S学高分生 Xij 编号低分答对人数多少(1) 横行将学生按总分数从高到低,由上至下依次递减排列。纵列将问题按答对人数的多少从左住右依次递减排列。(2) 对于得分相同的行,首先求出每一学生各答错的问题的答对次数之和。和较小的行排在上边。例如: S1 答错的问题的答对次数之和=8+9+6+7+4=34 S6 答错的问题的答对次数之和=11+7+10+4+8=40 S13 答错的问题的答对次数之和=8+6+10+8+5=37 ` S14 答错的问题的答对次数之和=6+7+4+8+5=30 因此,应该自上而下排成 S14,S1,S13,S6 的顺序对于答对次数相同的列, 首先求出每一个题答错的学生的得分数之和, 和较小的列排在左边。例如: P9 答错的学生的得分数之和=5+2+4+1+5+5+4=26 P1 答错的学生的得分数之和=5+6+3+8+6+1+5=31 因此,应该从左至右排成 P9,P1 的顺序(3) 作S 线。对每一个学生行画竖线段,使竖线段左边的问题数目等于相应学生的得分。然后在各行间画横线,使各个竖线段连接起来,便形成一条梯状的曲线,称为 S 线。(4) 作P 线。对每一个问题列画横线段,使横线段土方的学生数等于相应问题的答对次数。然后在各列间画竖线,使各横线段连接起来,从而形成另一条梯状曲线,称为 P 线。对学生-问题得分矩阵经过这样处理后,形成了有 S 线和 P 线的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