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This template is the internal standard courseware template of the enterprise
养牛工程工艺
养牛生产及其对环境的要求
一、牛的主要生物学特点
牛的主要生物风,防日晒雨淋,舍内铺以厚垫草,平时不清粪,只需添加些新垫草,定期用推土机清除。因此,有利于提高生产率和减少设备投资。散放饲养时,牛奶清洁卫生,质量较高,而且挤奶设备的利用率也较高。但它们也有管理粗放,牛不易吃到均匀的饲料,影响产奶量;舍内环境较差,冬季青贮料放在室外也易冻结,影响采食等明显缺点。
(三)、散栏饲养
散栏饲养是一种改进的散放式饲养方式,已在国外广泛推广使用。散栏式饲养室按照奶牛生态学和奶牛生物学特性,进一步完善奶牛场的建筑和生产工艺,使奶牛场生产由传统的手工生产方式转变为机械化工
厂生产方式,结合了拴系饲养与散放饲养的优点,是实现工厂化生产的重要途径。典型散栏饲养模式的突出特点是采用无运动场体系的全舍饲饲养方式,舍内有采食区、躺卧休息区、挤奶间、清粪区等不同功能区,奶牛分组群饲养,可以在舍内自由走动、自我管理。这种饲养工艺因其具有占地少、管理方便、环境条件好、劳动强度低、奶牛的饲料转化率高等优点而得到越来越多的牛场及生产管理人员的喜爱。另外,散栏饲养工艺在舍内设施、饲喂技术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的特点。
二、肉牛生产工艺模式
(一)、放牧饲养
适用于牧区,断奶后肉牛就地放牧,根据草场情况适当进行精料或干草的补饲。
(二)、半舍饲饲养
适用于半农半牧区,在充分利用牧草资源的条件下,归牧后哺饲干草,青贮饲料和精饲料等。
(三)、舍饲饲养
适用于专业化的肉牛养殖厂(户)。肉牛舍饲育肥一般采用拴系法的饲喂方式,通常称为槽牛或站牛。具体的做法就是将牛只定床定槽,定时采食与饮水。此外,舍饲饲养也可以采用散养方式,即解开缰绳后随牛任意活动。舍饲饲养可以对牛只进行充分的管理,方便单独照顾,实行限料饲喂以提高饲料报酬,育肥统一,出栏整齐,能保证育肥牛只全进全出,缩短育肥时间和增加育肥群数。
养牛场生产工艺设计
牛场生产工艺设计主要包括牛场的性质与规模、生产工艺流程与生产工艺参数、环境参数、生产工艺模式、牛群组织与周转、饲养管理技术等内容。
一、牛场性质与规模
奶牛场一般都承担向外供应鲜奶和良种的双重任务,但各场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有的以供奶为主,有的侧重于良种繁育。一般的规模化奶牛场,大场可饲养数千头,小场可养数十头。
肉牛场分为原种场、繁殖场和商品场。原种场进行父本与母本品种的选育提高,繁殖场的主要任务是繁殖供杂交使用的纯种母牛,商品场主要是繁育和饲养杂交牛,经育肥后向市场提供牛肉。
二、牛的饲养阶段划分与工艺流程
(一)、奶牛的饲养阶段划分
奶牛一般分犊牛、青年牛、成乳牛和干奶牛。因为不同年龄的奶牛对环境和营养等因素的要求会有所不同,这种分群组合既方便管理,又能保证牛奶的产量和质量。
(二)、奶牛的生产工艺流程
成年母牛配种妊娠,经过10个月的妊娠期分娩产下犊牛,哺乳两个月→断奶,饲养至6月龄→育成牛群,饲养至16月龄,体重达350至400kg时第一次配种,确认受孕→青年牛群,妊娠10个月(临产前1周进入产房)→第一次分娩、泌乳。产后恢复7至10d→成年牛群,泌乳期10个月(泌乳2个月后,第2次配种),妊娠至8个月→干奶牛群,干奶期2个月→第2次分娩、泌乳……直至淘汰。
(三)、肉牛饲养阶段划分及工艺流程
肉牛一般分犊牛(6月龄以前)、架子牛、育肥牛(出栏前3至6个月)。通常,肉牛的短期快速育肥以个体较大的架子牛开始,育肥期一般为3个月,正常情况下可以实现年出栏4批。肉牛育肥场的规模可以按照年出栏数除以4计算。对于中长期育肥的肉牛场,饲养期一般为6个月或12个月,其规模可依据年出栏数和饲养期来计算。
三、生产工艺模式
在牛场建设时,应视牛的品种、投资能力、技术生产水平、防疫卫生、饲养习惯及当地的气候环境条件等,经全面权衡、认真研究论证后加以确定。
目前,奶牛场主要采用散栏饲养和拴系饲养。无论采用哪种形式,规模较大时多采用挤奶厅集中挤奶。通常,舍外都设运动场。但对高产奶牛来说,国外大多采用无运动场的全舍饲饲养。
肉牛生产中,放牧、半舍饲和全舍饲三种生产工艺模式都有采用。
四、主要环境参数
进行牛场生产工艺设计时,应提供相应的温度、湿度、通风量、风速、光照时间、光照度、空气质量要求等舍内环境参数和标准。
五、牛群组成与周转
规模较大的奶牛场,虽然由于生产水平和管理水平有差异,不同牛群结构也不尽相同。但各类牛群间都有一个大致的比例,它是牛场规划、建设和饲养管理的一个基本参数。
六、饲喂
(一)、饲料供应
占地面积较大的奶牛场一般都有一定的饲草地,用于生产青绿饲料或多汁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