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文档名称:

计算机类科技论文.docx

格式:docx   大小:19KB   页数:1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计算机类科技论文.docx

上传人:mama1 2022/7/7 文件大小:1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计算机类科技论文.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计算机类科技论文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计算机应用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计算机类科技论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计算机类科技论文篇一
  高校计算机应用类课程教学改革新探
  摘的基础上有所提高。(2)任务驱动法。为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领悟能力,教师可以巧妙地将要学的知识隐含在一个个任务当中。老师布置任务后,学生可以任务为中心,进行查阅资料、尝试探索等工作,自行设定完成任务的主要环节,老师仅在学生需要时答疑即可。在这个过程中,如能适时地给予学生鼓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任务驱动能较好地锻炼学生自主学****独立学****的水平和能力[5]。(3)案例教学法。在授课的过程中,将精选的教学案例作为载体,把主要知识点融入案例中,整个知识体系就像一根线,精选的课堂用例就是串在其上的一颗颗珠子,通过珠子吸引学生的眼球,在潜移默化中将知识送入学生的大脑中,寓教于“例”。案例教学要有多样的案例群,避免学生产生厌倦感,选例时,要特别注意案例与知识点的相关性,同时兼顾趣味性和实用性。案例可以有总有分,在完成几个单独的案例教学后,结合知识点的逻辑关系,可给出综合案例练****题。对于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的部分,有些案例还要反复使用,举一反三,以达到使学生灵活应用的目的[6]。通过老师的讲和学生的练,逐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架构应用知识体系。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应用水平有不同层次的要求,要培养出不同层次的计算机应用人才,就必须以应用为出发点来组织知识体系,调整不同专业的教学大纲要求。根据应用层次,计算机教育可分为三个层次:(1)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培养;(2)融合专业教育;(3)计算机应用能力综合提升。根据不同应用层次,相应的课程体系也可划分为如下三个部分:(1)基础知识体系。这部分是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旨在进行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基本培养,使学生达到信息化社会对人才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基础知识体系包括的主要内容有:计算机基础理论、办公自动化、网络及安全相关技术等[2]。(2)与专业融合的计算机知识体系。目前,高校开设的专业,大多都与计算机技术有一些关系。一些工科类专业与计算机技术联系密切,如通信电子类专业等。大部分专业都要求学生能熟练操作行业专用软件,如工程技术类专业,都要求学生掌握cad软件;艺术类专业,要能够熟练运用3d max等软件。这就要求面向不同专业领域开设不同的计算机课程。(3)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提升类课程。课程设置时,要充分考虑不同时代学生的特征,填鸭式教育对综合能力提升没有任何帮助。一个比较可行的举措就是开设若干门选修课,供高年级学生自主选择,增加学生发展个人的机会。选修课应有简有难有计划有安排地布置在不同学期,以实现大学几年计算机学****不断线。硬件条件比较好的学校也可提前公布大学期间所有计算机类选修课名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规划学****br/>  根据课程体系的三个层次,计算机应用类课程的教学也应分为三个层次进行。为了避免重复和遗漏,首先应当整体布局,为每个层次规划好主要内容和基本目标。基础知识体系课程要考虑整体性,凸显信息化社会人才基本需求。融合专业的层次既要突出专业特色又要兼顾综合能力培养。综合应用能力提升主要通过选修课、实训课以及各类建模竞赛实现。三个层次的教学相互汇合,形成一个完整的高校计算机应用教学体系,提高计算机应用类课程的整体教学效果[3]。
  ,共享教育资源。随着信息化社会的推进,高校教学的网络化也初现端倪。通过网络教育平台,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基础和兴趣学****遇到困难,还可以与教师在线探讨,与同学或朋友在线交流。网络平台还可以为广大师学生提供共享资源。创建传统教育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二元教学模式。硬件条件比较好的学校,还可逐步建立分类别的机试试题库,完成单一的笔试考核向笔试与上机考核相结合的综合考核过渡,以考促学,以考督教。
  三、结束语
  高校计算机应用类课程的教学旨在培养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综合素养,它是贯穿整个大学教育阶段的学****作为高校教师,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计算机应用教学在整个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不断探索信息化社会人才培养新方案,促进计算机应用类课程的教学工作向着更高效、更人性、更适用的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1][j].高教论坛,2022,(1):94-98.
  [2][j].中国大学教育,2022,(9):7-10.
  [3][j].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