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 干部选得准不准——我市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制回眸为进一步扩大群众对干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1998 年年底市委主要领导在向省委书记张德江汇报干部制度改革时提出了试行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制的打算,得到张书记的支持。 1999 年初, 市委一届十次全委( 扩大) 会议正式作出全市试行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制的决定,并于 1999 年2月 13日,在全省市、地级率先下发了《关于选拔任用领导干部实行公示制的暂行规定》。随后公示制在各县(市、区)相继推开, 到今年 8 月底, 全市公示了 6 批共 372 名干部( 其中市本级 11 批共 50 名干部) ,通过公示, 367 名干部被提拔任用,取消任职资格 1 人,暂缓任用 4 名。探索与成效我市作为市场经济的先发地区,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四个多样化的特点比较明显, 反映在干部队伍中, 活动领域扩大, 内容变得更加丰富, 工作对象也变得复杂。这无疑加大了组织部门掌握干部表现、准确识人用人的难度。如何选好人、用好人成为当前干部制度改革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通过调查研究,考察学习, 市委决定以实行干部任前公示制人手, 来推进干部制度的改革, 并从两方面作了可行性分析。一是政策可行性分析。认为实行干部任前公示符合“十五大”和《党政领导干 2 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的有关精神, 党的十五大, 对加快干部制度改革步伐提出四个方面的要求, 扩大民主、加强监督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条例》也明确规定,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必须坚持“群众公认,注重实绩”的原则和“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从《条例》本身的规定看, 对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在推荐和考核两个阶段的民主程序规定得比较具体, 但对决策阶段如何扩大民主, 则未作具体规定。任前公示制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程序中增加了一个加强民主监督的环节, 实际上是《条例》的原则和精神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延伸和具体运用, 也是对《条例》的进一步完善, 为扩大干部工作的民主开辟了新的途径, 为加强对干部和干部工作的监督, 都是很有积极意义的, 也是符合干部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的。二是现实必要的性分析。近年来, 我市在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就扩大民主、加强监督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1995 年以来,我市先后组织了 20 多次民主推荐活动,共推荐出 1600 多名民意相对集中的优秀干部成为选拔任用的主要对象; 对任用人选的考核, 也坚持走群众路线, 充分听取群众意见, 将民意测验、民主评议结果作为选拔任用的一个重要依据。但是, 用人上的失误在各地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处、科级干部违纪违法现象时有发生。分析这些出问题的干部, 发现其中一部分干部的问题发生在任职以前,这也就是说,我们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仍然需要改进, 3 在干部正式任职前“先让更大范围的群众审一审”,再增加一道“防线”是非常必要的。基于上述分析,市委决定以实施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制为突破口, 以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步伐。实行干部任前公示制,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欢迎。但在有些干部中也产生了一些模糊的认识, 有的从事干部工作的同志觉得压力增大了, 有的拟提任干部担心公示中会受到不公正的评价, 甚至中伤, 等等。对此, 市委层层统一思想认识, 要求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都必须站在对党、对人民负责的高度, 正确认识和对待干部任前公示制并积极探索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