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理想国》读后感.docx

格式:docx   大小:17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理想国》读后感.docx

上传人:夜紫儿 2022/7/8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理想国》读后感.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理想国》读后感
姓名:陈志祥学号:202241311121 班级:12级电子卓越班
起初听到《抱负,不因物质而愁,人人相处融洽的梦幻般的的抱负世界,其次我想到类似的还有十八世们面前有一堵白墙,他们身后燃烧着一堆火。


在那面白墙上他们看到了自己以及身后到火堆之间事物的影子,由于他们看不到任何其他东西,这群囚犯会以为影子就是真实的东西。最后,一个人挣脱了枷锁,并且摸索出了洞口。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实的事物。
他返回地窖并试图向其他人解释,那些影子其实只是虚幻的事物,并向他们指明光明的道路。但是对于那些囚犯来说,那个人好像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并向他宣称,除了墙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没有其他东西了。
从地窖喻来看,生活在洞中,背朝洞口面对洞壁,全身被缚住而不能转动的囚徒就象现实世界的人,他们藉助于身后火光看到映在洞壁上的影子只不过是现实中的实物。他们不知道洞外阳光照射下的世界才是真正的世界。他们一旦脱离地窖来到真实世界还会有许多不习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弄清晰洞中的虚假与洞外的真实。
而这个这所谓真实世界就是“理念的世界”。在这里柏拉图认为,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认清世界的真相。
而关于“地窖”理论,我有一些自己的看法。走出地窖,看到事物本身,看到善的理念,这就是柏拉图心目中的哲学家,是所谓的“受过训练的人”。柏拉图充分信任哲学家的力量。
哲学家知道什么是真理,具有“最高的知识”,他“看见过美者,正义者和蔼者的真实”,因而具有辨别真假、美丑、善恶的力量。而常人则如那些被缚的囚徒,看见的只是影像,听到的只是回声,他们既已经习惯于此,也就不觉得自己生活在幻影世界中,这样,他们便跟真理无缘。在柏拉图看来这些囚徒缺少的是知识,因此他们不会想到走出地窖,不会对真实的世界产生思索,就算有了一位囚徒走出地窖看到了真实的世界,他们也会把他撕碎。


事实上,人们难以察觉的是,囚徒与哲学家的根本区别乃是自由与否。囚徒头颈不能转动,不能走动,受到某种束缚,是不自由的;而一当有了活动的自由,囚徒走出地窖,也就成了高人一等了。留意到此点对于我们理解柏拉图的哲学王思想至关重要。
这就是说,其他阶层的人,不能充当统治者,外表看来是他们的无知,但更为根本的缘由则是他们没有自由——他们不过是没有自由离开地窖,从而永远失去了接近和认识真理的机会,柏拉图的假设是他们永无得到启蒙的机会。
在柏拉图看来,只有当人的灵魂“转向”可知世界的其次个局部时,才能发现真理。假如走出地窖以后不再回到囚徒中间,那么两个世界的人们本可以相安无事。但是哲学家必须回到地窖中,因为一方面哲学家不能单独生活,总不免在芸芸众生中穿行;另一方面,某种道德与义务迫使哲学家回到地窖中,以便使全部人都过上美妙的生活。
“不是为城邦任何一个阶级的特别幸福,而是为了造成全国作为一个整体的幸福。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