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75
文档名称:

课程与教学论.ppt

格式:ppt   大小:2,877KB   页数:17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课程与教学论.ppt

上传人:芳周子 2022/7/8 文件大小:2.81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课程与教学论.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Add the author and the accompanying title
课程与教学论
一、课程性质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学专业(本科)课程计划中的专业必修、必考课,也是该专业自考生的专业基础课题目

这一理论是赞可夫提出的,其理论的主题是“教学与发展”。
(1)理论直接依据是“最近发展区学说”。
维果茨基提出在儿童的发展中存在着两种水平,第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第二种则是指儿童能够做到的,但不能独立地而只能根据模仿来做到的那个区域,它是儿童在以后能够独立完成的,所以应包括在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之中。这一区域,被维果茨基命名为最近发展区。
(2)教育教学的根本功能是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赞可夫所说的一般发展,基本含义有三:一是指个性发展而不仅仅是智力发展;二是指心理一般发展而不是指身心的一般发展;三是包括动机、情感和意志的发展。
(3)教学创造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4)课程研制的五大基本原理。
赞可夫提出五大原理:高难度、高速度、以理论知识为主导作用、使学生理解教学过程的原理和使全体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理。

这一课程理论主要依据是结构主义心理学,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布鲁纳。
(1)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社会精英。
(2)任何知识都可以用正确的方式教给任何儿童。
智育上的正确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
(3)以学科结构为课程中心。
学科基本结构的教育价值主要表现在:一懂得基本原理可以使学科更容易理解;二是有利于识记,特别有利于意义识记;三是能促进知识技能的迁移;四是可以沟通高级知识与初级知识。
(4)重视挖掘、运用和培养儿童的直觉思维。
(5)提倡发现学****法。
发现学****是人通过独立思考、改造材料、自己掌握原理原则的一种学****方式。其优点主要有:一是有利于掌握知识的体系和学****方法;二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内在学****动机、提高学****的自信心;三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现与创造的态度和探究的思维定势;四是有利于知识技能的巩固和迁移。
(6)提出了螺旋型课程。
螺旋型课程是把一门学科教学内容中的基本原理,在不同年级重复安排,逐渐扩大范围,循环加深程度。

有人将其称为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其早期的代表人物有克伯屈、拉格和康茨等;20世纪50年代后,使改造主义以新的面貌出现并引起人们关注的是布拉梅尔德。
(1)教育的根本价值是社会发展。
学校课程的价值,最终是社会的价值,课程乃是实现未来理想社会的运载工具。
(2)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改造社会。
学生中心课程实质上帮助学生“适应”而不是“改造社会”;改造主义强调团体经验是第一位的,团体经验的实质在于改造社会。
(3)超越科学技术对课程的主宰。
(4)构建社会问题中心的“核心课程”。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是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
核心观点:人是具有心理潜能的,潜能的实现具有内在倾向性;需要是潜能的自然表现,潜能是价值的基础,需要表现着价值。课程教育的价值就是实现人的潜能和满足人的需要。
(1)教育的根本价值是实现人的潜能和满足人的需要。
(2)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完人” 。(人格健全、和谐发展和获得自由的完人)
(3)主张平行与并行课程。(平行:学术性课程、社会体验课程和自我实现课程。并行:知识课程、情感课程和体验整合课程。)
(4)组织意义学****无意义学****和有意义学****br/>二、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概述

最先将课程目标作为课程研制理论出发点的是美国现代课程理论先驱博比特和查特斯。博比特在《课程论》一书中最早提出了“课程目标”这一概念。“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泰勒提出课程目标应包括“内容”和“行为”两个方面。
课程目标是指学校培养目标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具体化。
、教学目标
培养目标是具体化了的教育目的,是课程目标的上位概念。
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下位概念,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和学科化。
(二)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
课程是整个学校教育工作的核心,而课程目标的确定则对整个课程研制具有决定性的指导作用,也影响着整个教育目的的达成。
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将课程目标取向分为四种:“普遍性目标”取向、“行为目标”取向、“生成性目标”取向、“表现性目标”取向。
1.“普遍性目标”取向
“普遍性目标”取向是最古老的课程目标取向,所体现的是“普遍主义”的价值观。
“普遍性目标”取向是指那些基于经验、哲学观或伦理观、意识形态或社会需要而引出的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其特点是普遍性、模糊性与广泛性。缺点是模糊、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