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LINDA on December 15, 2012.
独症儿童发展评估表使用手册
《孤独症儿童发展评估表(试行)》
——使用手册
中国残疾人联出来的行为模式的异常与否;另一方面还要评估他们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感官是否具有典型的特殊偏好和局限,是否具有孤独症儿童的一些特殊行为等,以便真实了解他们在情绪和行为方面的特殊需求。
四、评分方法
《孤独症儿童发展评估表》每个学年进行三次评估,第一次评估是为制定康复训练目标进行的基线评估,第二、三次评估既是对康复训练效果评估的阶段性评估,也是为调整后续康复训练目标服务的诊断性评估。
1.感知觉、粗大动作、精细动作、语言与沟通、认知、社会交往以及生活自理七个领域的评分有“通过(P)”、“中间反应(E)”、“不通过(F)”、“X”4个级别。
通过(P)——记1分,表示在没有示范或协助下,儿童能独自完成某项目。
中间反应项(E)——不计分,表示儿童虽然未能完成某项目,但具有所要求动作的意识;或在协助、重复指示和示范后,能尝试完成某项目。中间反应项可以直接转化为个别化训练目标,但不作为统计项。
不通过(F)——记0分,表示即使有示范或协助,儿童也不能完成某个项目。
X——不计分,表示某个项目不适合所测试的儿童。
2.情绪与行为领域的评分采用临床判断,使用的是“与年龄相适应的”、“在正常范围内”等相关术语,评分分为没有(A)、轻度(M)、重度(S)3个级别。
没有(A)——表示儿童的情绪行为恰当,并符合其年龄的发展。
轻度(M)——表示儿童的情绪行为有较轻微的异常;或较同龄儿童迟缓;或异常的情绪行为发生次数不多。
重度(S)——表示与同龄的儿童相比,其情绪行为在强烈程度、性质、特点上极度异常,而且发生次数很频繁。
五、评估记录表的填写
1. 孤独症儿童发展情况剖面图
评估结束后,“感知觉”、“粗大动作”、“精细动作”、“语言与沟通”、“认知”、“社会交往”和“生活自理”七个领域的评估结果转换到“孤独症儿童发展情况剖面图”(图1)上,根据“通过(P)”项目的得分在图上对应领域找到得分点位置,把各个领域“中间项(E)”的总数目加上通过项的总数目得到某个领域的总数目,并在剖面图上找到某个领域得分的相应位置点,然后把各个领域通过项目的得分点在图上用实线连接,再把各个领域中间项的位置点用虚线进行连接,这样就得到两条曲线,实线为能力发展现状曲线,虚线为个别化训练目标曲线。
图一 孤独症儿童发展情况剖面图
2. 孤独症儿童情绪行为表现图
“情绪行为”领域的评估结果转换到“孤独症儿童情绪行为表现图”(图2)上。把各个评估范围中“没有(A)”、“轻度(M)”、“重度(S)”三个级别的项目分别相加得到三个总数,从数量上初步判断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轻重程度;再把各个评估范围中每个项目的评估结果(没有、轻度或重度)在饼形图的经纬线对应交接点进行标涂,由里而外,饼形图的第1圈表示重度(S)异常,饼形图的第2圈表示轻度(M)异常,饼形图的第3圈表示没有异常,并将彼此相邻的各交接点用实线相连接。由此,可以比较儿童的情绪行为问题的轻重,以确定教育康复训练的目标和计划。
图二 孤独症儿童情绪行为表现图
3. 孤独症儿童评估结果分析表
运用《孤独症儿童发展评估表》对孤独症及其他广泛发育障碍的儿童进行全面评估,对感知觉、粗大动作等八个领域分析孤独症儿童的发展现状、优劣势以及特殊需求,归纳和概述,将评估结果中间反应项转化为教育康复训练的目标,依此制定康复训练的计划。
孤独症儿童评估结果分析表
儿童姓名: 评估者: 评估时间:
领 域
能力现状描述
优劣分析
训练目标
感知觉
优势:
劣势:
粗大动作
优势:
劣势:
精细动作
优势:
劣势:
语言与沟通
优势:
劣势:
认 知
优势:
劣势:
社会交往
优势:
劣势:
生活自理
优势:
劣势:
情绪与行为
优势:
劣势:
六、效果评估表的填写
为便于记录每个领域孤独症儿童的康复训练效果,需将《孤独症儿童发展评估表》中第二次、第三次的评估结果依次转化为《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效果评估表》中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康复训练效果。
1.在填写《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效果评估表》时,所有领域在第一次、第二次对应训练项目下打“√”,表示此次训练的项目。
2.所有领域在第一次、第二次对应项目训练效果(显效、有效、无效)下打“√”,表示此项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