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总结
一、“百家争鸣”
1. 背景:(l)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促进封建经济的快速进展。
(2)社会变革:社会构造发生急剧分化,“士”受到重用, 并提出自己的主见。
(3)学术下移:消失私人讲学,“学在官推崇的正统思想;
②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学习探究】董仲舒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有何不同?
提示:
①地位:先秦儒学只是诸子百家之一,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被当成真理而独尊。
②主题:先秦儒学谈论现实问题,而新儒学谈论神学。
③功能:先秦儒学是对“真理”的追求,而新儒学是为现实政治效劳。
第3课 宋明理学
【学问梳理】
一、三教合一
1.儒学:在汉武帝的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魏晋南北朝时期汲取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进展。
2.佛教: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汲取儒学精神,渐趋中国外乡化。
3.道教:在民间广为流传,受儒学影响,主见“贵儒”又“尊道”。
4.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又称“三教合一”。
5.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既尊道、立佛、崇儒。
二、程朱理学
1. 背景:隋唐时期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北宋儒学大师韩愈领先提出复兴儒学。
2. 内容:
(1) 二程的思想
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先有理而后有物。
②把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③提出“格物致知”的熟悉论。
(2) 朱嘉的思想
①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就是作为道德标准的三纲五常;人性与天理全都。
②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③“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3. 特征: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以“理”为核心。
4.本质:为维护君主专制和封建统治秩序供应理论依据。
5. 地位:
(1) 把儒学进展到一个新阶段,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2) 朱熹编着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3) 朱熹学术影响到日本、朝鲜,形成“朱子学”学派;还传及欧洲。
三、陆王心学
1. 南宋时期陆九渊的思想
(1)“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
(2) 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3) 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2. 明中后期王阳明的思想
(l) 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2) 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3) 强调内心反省,用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
【学习探究】宋明理学的影响和评价。
提示:
(l) 影响: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训练、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深远影响。
(2) 乐观:注意气节、道德;重视主观意志力气;讲求自我克制,发愤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表达了儒家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
(3) 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了人性,成为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进一步稳固和凸现了儒学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第4课 明清之际活泼的儒家思想
【学问梳理】
一、李贽的离经叛道
(1) 内容:
①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②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 强调人正值的私欲。
(2) 意义:在肯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二、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1) 内容:
①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②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③主见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
(2) 意义: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乐观的推动作用。
三、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
(1) 内容:
①重视对社会实际状况的了解, 形成经世致用的思想。
②主见到实践中求真知, 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2) 意义: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四、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l) 内容:
①世界是物质的, 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
②物质的进展变化有规律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