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关于流感病毒与嗜血杆菌
第一张,共二十二张,创建于2022年,星期日
历史上的流感流行事件
1918年西班牙流感:H1N1
在1918~1919年曾经造成全世界约10亿人感染,2500万到4000万人死亡(当时世界人口约17亿能运动;
,毒株(黏液型菌株)培养后有荚膜。
第十一张,共二十二张,创建于2022年,星期日
流感嗜血杆菌分型及特点
荚膜菌株:根据荚膜多糖的不同,分为A、B、C、D、E、F六型,其中B型致病力最强。
无荚膜菌株:称为非典型流感嗜血杆菌,侵袭力虽较B型弱,但常定值于黏膜表面,和中耳、鼻窦等处病变有关。
第十二张,共二十二张,创建于2022年,星期日
流行病学特征
人是流感嗜血杆菌的唯一宿主,儿童带菌率往往高于成人。
新生儿出生后几周至2-3岁对该菌易感,至5岁左右发病率降低,故流感嗜血杆菌感染以4-18月儿童发病率最高,5岁以上发病较少。
70%儿童会出现中耳炎,其中30%-40%会复发
流感嗜血杆菌通过空气飞沫或直接接触分泌物传播,有呼吸道流感嗜血杆菌感染病例的家庭接触者,带菌率常较高,并可导致家庭内传播。
第十三张,共二十二张,创建于2022年,星期日
临床表现
成年患者多为已有慢性呼吸系统疾患者(COPD患者),表现为支气管肺炎、节段性肺炎,甚至大叶性肺炎。半数胸膜受累,但发生脓胸者少见。大部分为有荚膜的b型菌引起,但亦有部分患者为无荚膜菌引起。预后取决于患者原来的健康状况,病死率可达30%以上。
婴幼儿的化脓性脑膜炎60%以上由本菌引起,过去成年人发病率低,为1%~3%,但近年来发病率亦在上升。成年人多有原发病灶,如鼻旁窦炎、肺炎、会厌炎等,特别易发生于头部创伤或有脑脊液漏者,致病菌多为b型菌。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均与其他化脓性脑膜炎相似。病死率成人为10%~20%。
阑尾炎,胆道感染,蜂窝织炎,化脓性关节炎,鼻旁窦炎,会厌炎及中耳炎(儿童)等
第十四张,共二十二张,创建于2022年,星期日
治疗及耐药问题
氨苄西林和青霉素是感染治疗的首选药,但近年来耐药菌株明显增多,产生β内酰胺酶是耐药的主要原因。
对脑膜炎患者则应选用能透过血-脑屏障,在脑脊液中能达到有效治疗浓度的药物,如头孢噻肟、头孢曲松等。治疗应持续至体温正常,临床症状、体征或实验室指标正常后3-5日,通常疗程需7-10日。
第十五张,共二十二张,创建于2022年,星期日
疫苗预防
对流感嗜血杆菌感染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是肌内注射流感嗜血杆菌偶联疫苗。
目前应用PRP(多核糖基核糖醇磷酸酯)与白喉类毒素共价结合的菌苗(PRP-D),有较强的免疫原性,18个月以上儿童可作为常规免疫接种。1989疫苗正式上市,B型发病率降低?非荚膜细菌发病率发病率上升?
第十六张,共二十二张,创建于2022年,星期日
流感病毒—细菌共感染
第十七张,共二十二张,创建于2022年,星期日
流感病毒合并细菌性肺炎的流行特征
社区获得性肺炎可伴随流感病毒的感染,约20%的肺炎患者有感染流感病毒的迹象。
流感与细菌混合感染导致的病死率并不清楚。
流感病毒与细菌混合感染使原来年轻健康的患者及伴有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病情更加复杂化
第十八张,共二十二张,创建于2022年,星期日
共感染主要致病菌及诊断
流感病毒合并细菌感染的致病菌主要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化脓性链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
诊断
临床诊断
流感样(体温大于38℃、咳嗽、肌痛、全身乏力、头痛),伴有下呼吸道感染症状、肺炎症状(咳嗽、咳痰、呼吸急促)或出现脓毒症的病例,可临床判断混合感染
实验室诊断
流感病毒检测
免疫荧光或免疫酶染法检测抗原
PCR测定流感RNA
血清ELISA检测
细菌检测
血培养、痰培养、肺炎链球菌尿抗原检测等
第十九张,共二十二张,创建于2022年,星期日
重症肺炎诊断标准
ATS诊断标准
主要标准:
①需要有创机械通气;
②感染性休克需要血管收缩剂治疗。
次要标准:
①呼吸频率≥30次/分;
②氧合指数(PaO2/FiO2)≤250;
③多肺叶浸润;
④意识障碍/定向障碍;
⑤氮质血症(BUN≥20mg/dL);
⑥白细胞减少(WBC<×10^9/L);
⑦血小板减少(血小板<×10^9/L);
⑧低体温(T<36℃);
⑨低血压,需要强力的液体复苏。
符合1项主要标准或3项次要标准以上者可诊断为重症肺炎
第二十张,共二十二张,创建于2022年,星期日
重症肺炎疾病进展特点
重症肺炎可急性起病,部分病人除了发热、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呼吸系统症状外,可在短时间内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