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
“十一五”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纲要
重点研究基地(西南边疆少数
民族研究中心),2个省级高新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与工程);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云南省生物
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开放实验室
(教育部自然资源药物化学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云南
省工业微生物发酵工程重点实验室、云南省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
这些重点学科和研究中心、基地、实验室的建成,为学校教学、科研
和人才培养搭建了较高的平台,为“十一五”学校学科建设的进一步发
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学位点建设取得长足进展
学位授权的发展是学科建设长期积累的结果,直接反映一个学校
学科建设的水平。目前,我校拥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23个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50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含9个自主设
置博士学位授权),15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含9个自主设置硕
士学位授权),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1个企业工作站,拥有法律硕
士、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硕士等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
权。学校现有的学位授权覆盖了12个学科门类中的文学、历史、哲学、
理学、工学、经济、管理、法学和教育学等9大学科门类,形成了较
为完整的学位授权体系。
四、学科队伍建设初见成效
“十五”期间,学校继续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和专业技术职务聘
任制改革,加大了人才引进的工作力度。同时,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
合的原则,通过实施“学科学术带头人培养计划”、“学术创新团队建
设计划”及“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提高计划”等,师资队伍结构和整体素质较“九五”有显著改善。结构上,教学科研人员由965人增加到1381
人。其中,%%,具有博士
%%;整体素质上,学术队伍在国内和省
内的影响力明显增强。在学校现有的教学科研人员中,有14人分别入
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新
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等优秀人才
培养支持计划,34人获得云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称号,26人入选云南
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和“技术创新人才”培养计划,1个团队成为云南
省首批4个创新团队之一。
五、科研条件明显改善并取得一批标志性科研成果
“九五”、“十五”期间,学校建成各类实验室79个,实验室用房面
;。全校
纸质图书文献总量达232万册,电子图书43万册,可以通过校园网直
接获取的全文数据库15种;建成云南大学高性能计算中心,建成网状
拓扑、5个千兆骨干节点、支持万兆升级,覆盖所有办公、教学、科
研大楼的校园网络平台。
科研成果方面,学校“十五”期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承担了一批国家和地方重大、重点科研项
目,实现了国家“973”、“863”、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
金重大招标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招标项目等一系列国家级
重大重点项目零的突破,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项
目持续增长,,。其中,与西北大学和南京古生物所共同荣获自然科学一等奖的“澄江动物群与
寒武纪大爆发”项目是我国近代最重要的基础研究成果之一;关于石
油安全和中缅石油管道建设的研究,受到国家领导人、外交部、云南
省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为国家能源战略决策提供了参考;跨境生态
安全、重大工程生态安全和水资源分配等问题的研究成果,为推进西
部沿边区域合作、“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中国—东盟
自由贸易区建设”等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被国家和地方有关决策
部门采纳和运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唐宋农民生存状况与农村经济
发展研究”、“10—19世纪‘富民’与中国乡村社会变迁研究”使云南大学
成为国内较早开展历史上“三农”问题研究的高校。
六、存在的问题
过去十年我校的学科建设总体上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为今后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