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5
文档名称:

民国大上海计划.doc

格式:doc   大小:51KB   页数:2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民国大上海计划.doc

上传人:raojun00001 2017/6/13 文件大小:5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民国大上海计划.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民国大上海计划:上海民国计划大上海计划主设计大上海计划首都计划大上海都市计划篇一:大上海计划与江湾建筑南面隔虬江与上海县接壤,乡政府就在今天轨交 3 号线经过的江湾镇,按理这里是郊区,不致于会有如宫殿式的建筑,但在今天江湾五角场东北一公里多的上海体育学院、长海医院、同济中学内就有多幢体量较大,形似中国宫殿的建筑,这里曾是南京国民政府上海市政府机关所在地和上海市立博物馆、上海市立图书馆。当时为什么会把这些市政建筑设计成中国的宫殿样式,这还得从“上海市”的建立说起。壹上海特别市与上海市“市”最初只是“市场”的概念。在最原始的自然经济状态下, 人们把自己种植、生产的多余物品拿到市场上交易,后来也把有一定常驻人口的市场称之“市”。明《弘治上海县志》中记, 当时上海有北蔡、新市、敏(闵)行、高行等 10个“市”。清同治年间, 上海有“市” 34个, 在今天的市中心区就有闸北市、虹口市、静安寺市等。近代后, city 也被汉译为“市”,于是“市”也被用于比“镇”更大的城市名称****惯上人们把中国原有的“市”称“草市”,与 city 相近的才称之“市”。 1927 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鉴于当时的上海已是中国最大最主要的城,在中国对外交往上的地位和作用重要,原来初步形成的地方自治政府难以应对如此局面,于是国民政府颁布《上海特别市暂行条例》。同年 7月7 日上海特别市正式成立, 由中央政府任命黄郛为市长,称“特别市”只是与传统的“草市”和西方的 city 区别而已。所谓的“特别市”相同于今日的“直辖市”。除上海原有的面积,又将原宝山县的大场、杨行二乡,松江与青浦县的七宝乡的部分等划入特别市,上海特别市的面积为 平方公里,划分为 30 个区。“特别市”确实与众不同,显得太“特别”,它只说明城市的规模和性质,作为政区名称就是太“特别”了,于是, 1930 年5 月 20 日国民政府又公布《市组织法》,对全国的城市政区名作了调整和规定,规定“市冠以所在地地名称为某某市”实际上就是取消已使用的“特别市”, 上海特别市也于该年 7月1 日正式改称“上海市”。《市组织法》还规定: 首都, 人口在百万以上的城市, 及政治、经济上有特殊情况的城市直隶行政院,也即直辖市,上海市仍属于直辖市。清朝,上海的涉外事务是由上海道署下设的洋务局专管的,清帝逊位后,洋务局随上海道署一起遣散了。北洋政府设立一个叫“外交部特派江苏驻沪交涉员公署”的机构, 1923 年, 该公署迁到丰林桥新建的署址内。 1929 年国民政府撤销公署改为办事处, 其地位大大下降,并迁离原公署,于是上海特别市政府机关就迁到原交涉员公署内, 今中山医院附近的平江路旧名叫“市政府路”, 就是以上海特别市政府“设在这里而得名的”。贰大上海计划旧上海的市区被分割为公共租界、法租界和华界(即中国地界), 而华界又被分为南市和闸北, 人们把上海政区分裂的现象称之“三界四方”, 而市中心最优越的地块已被租界占据, 新建立的上海特别市或上海市政府只能设在偏离市中心区的“市政府路”一隅之地,不仅可怜,于组织市政也有所不便。南市和闸北的人口稠密,如对南市和闸北进行改造,那一定是旷日持久,甚至无法实现, 1929 年7 月上海市政府通过了一个中国有史以来最庞大的城市建设计划,被称之“大上海建设计划”或“新上海建设计划”,就是决定把上海市区外东北的江湾近黄浦江的约 7000 余亩土地建设为一个“新上海”, 将政府的主要机构, 以及城市的中心转移到“新上海”。这个计划涉及到市中心计划,港口、铁路、道路等许多方面。大上海计划是以上海市政府的建筑为中心向四周环状辐射成一个圆, 有序而又齐整的道路密布其中, 很像一个特大的蜘蛛网, 也许你仔细观看设计图,一定会发现,整个“圆”被按方位划成了八大块, 以方向分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南、西北, 很像中国传统的八卦。因此,有人认为计划参照了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我赞同这一说法。我在上世纪 80 年代对“大上海”计划及实施结果做过长期的采风和调查,当地原住民中普遍流传这样的传说—上海市政府位于这个“圆”的中心,东西和南北轴线的交叉点上;南北轴线的北段是“世界路”, 南段是“大同路”( 未建成, 近似今双阳北路), 东西轴线的西段是“三民路”(筑成部分,即今三门路), 篇二:第一篇:上海城市形成和都市计划第一篇上海城市形成和都市计划............................................................................................... 1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