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微信朋友圈行为动机研究.doc

格式:doc   大小:17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微信朋友圈行为动机研究.doc

上传人:元春文档 2022/7/10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微信朋友圈行为动机研究.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微信朋友圈行为动机研究
摘 要:“微信”已日益成为当今社会必不可少的通讯工具之一,其中朋友圈是微信的一大主要功能。文章分为现状——朋友圈的“我”、行为动机分析和过度管理朋友圈行为的危害三部分展开分析。文章主要结合戈夫曼印象管理们让观众看到的自己;而后台是装扮自己,为上台所做的准备。微信朋友圈好比一个“剧场”,微信头像、背景和动态就是“前台”[1]。假使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可爱的女孩,那么朋友圈头像和背景就会换成粉色系的、有少女心的内容,动态配图也会加上可爱的滤镜,配上各种贴纸来符合自己塑造的可爱形象。不仅如此,根据展现的对象不同,所呈现的朋友圈内容也是不同的,用户会通过“后台”操作来管理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如有些内容是不能展示给工作分组的,有些内容只有好朋友分组可见,用户就是通过这种管理来维持自己在不同“舞台”的身份[2]。
(三)距离感
人是群居动物,也是一种社会性动物,需要陪伴和认同感。大家一定有过这种经历,身边的人都开始玩一款游戏的时候,如果你没有参与,你们之间就缺少了一个共同话题,无法融入他们。刷朋友圈的行为正是这样一种想要与大家接轨的行为。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部的孙彼得教授提出了“信息成瘾”的概念,一个人如果每天没有不断获得新的信息,就会感到无聊、焦躁和不安。公众每天花大量的时间刷朋友圈,寻求新鲜、刺激的事物,证明自己和世界存在联系,具体表现为点赞,点赞通常有两种原因:第一种是觉得好看、好玩,被内容吸引;第二种是维持联系、从众心理。大家都给他点赞了,我也给他赞一个吧,提升一下自己的存在感[3]。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经过实验发现,在社交网站上,事先被点赞的评论最终被点赞的分数比平均值高了 25%[4]。在用户刷到这条朋友圈之前已经有很多人点赞了,那么用户有很大的几率也去点赞,甚至都不看它的内容,这就是典型的在从众心理驱动下产生的行为。这种“跟风”式的点赞就是为了“抱团”,维持和大家的关系,降低自己被孤立的概率。
(四)自我表露的需求
每个人都有自我表露的需求,所谓自我表露是一个由美国心理学家朱拉德提出来的对他人表达想法、情感和个人信息的窗口[5]。每条朋友圈不管是刻意为之,还是自己的真情流露,都是一次自我表露的过程。用户可以根据一个人的朋友圈风格,“考古”他以前发布过的动态,来了解和判断这个人的性格、兴趣、爱好等等[6]。

朋友圈发布的大多数信息都是正向的自我表露,但在遇到困难、麻烦的情况下,也会将一部分之前隐瞒的,会破坏自己形象的负面内容表露出来。等回过头来审视自己的时候,会对当时的自己感到羞耻,就会产生接下来的动机:将朋友圈设置三天可见、仅个人可见或者删除朋友圈。

个体通过一种隐私管理系统来控制隐私的流露,这个管理系统由什么时候分享隐私的原则和什么时候不分享隐私的原则构成。一方面,个体通过这个原则体系来控制自我表露时隐私的渗透和呈现。当用户添加新的好友时,并不想让陌生人触及太多隐私,认为过多透露隐私会使自己暴露在他人面前,让自己变得脆弱。正如哲学家杰里米·边沁提出的圆形监狱理论那样,监视者可以监视所有犯人的行动,而犯人却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被监视。朋友圈设置三天可见在这个时候就非常有用了,即能保留自己所有的朋友圈内容,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