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心理学论文
学 年 论 文
题 目 中学心理辅导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姓 名: 赵 雪
学 号: (1)学科发展与教师素质发展不成正比,一门相当专业的学科需要相当专业化的老师去执行。但由于时代观念的限制以及对这门课重视程度的限制,使教师队伍的素质要求并不能很好地跟上课程发展的步伐。
(2)学科教师的专业素养能否胜任心理辅导。大部分学科教师在本学科知识领域里素质比较高,但是否具有心理辅导方面的知识素养以及是否能够胜任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有其另人置疑的一面。
(3)不管是单独心理训练课还是将心理辅导纳入社会课程,这两种模式的教学对老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往往习惯说教式的授课方式,因而容易将心理辅导课上成政治课,整堂课没有师生之间的平等气氛,学生主体地位不容易被挖掘,因此主体参与性不高,学生也就没有自我表现的机会。老师不容易在上课过程中去发现、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整堂心理辅导课也达不到好的效果。
(三)国内中小学心理辅导课的模式及其特点
回首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教育,“心理教育”的凸现乃是教育事业的一大创举,它对我国教育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教育思想到教育制度、从教育目标到教育内容、从教育进程到教育评价无不浸入心理教育的印记。尤其在这几年
, “心理教育”在我国中小学校得到普遍重视,心理辅导课程作为“心理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它的模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1、开设品德心育课程
学校传统的教学和德育工作,对于其中许多内容有的是难以顾及,有的则是在方法上往往不切实际,而不能收到应有的成效,因此使得学校教育留下了一些空白和遗憾,而心理辅导课正好可以弥补。我们所谓品德心育课程就是打破陈旧的课程理念,让教师成为课程建设的主体,针对目前学生品德心理状况,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社会生活现状,着眼于儿童的未来发展,对现行的思想品德课程进行了新的加工,把原来的思想品德课改为品德心育课。
2、开设心理健康游戏活动课
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是我国心理辅导课程的又一主要模式,以活动为基础进行,强调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强调通过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分享,从而实现心理转变和改善。 心理辅导课的形式应是学生喜闻乐见、愿意接受、并且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的。教育心理学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只有刺激物具备了新异,变化的特点时,才能成为学生注意的对象” 。所以辅导活动的安排要多样、新颖,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心理健康游戏活动课是一种情感体验课程,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通过游戏、行为训练等,获得良好情绪、进行情感体验。
二、中小学实施心理辅导课程的要求
中小学心理辅导课程的设计是学校“心理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其发展的现状来看,它的理论和实践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崭新面貌。心理辅导课程的实施与学科知识课教学有许多相同之处,但还有它的特殊要求,要求心理辅导教师灵活运用,才能真正上好心理辅导课。一般而言,心理辅导课程的实施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 善于抓热点问题,是组织心理辅导活动必须具备的本领
心理辅导课的内容要贴近学生,急学生所需。课前教师要深入学生,熟悉学生的活,了解学生们最关心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