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 [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重点城市规划原理一、名词解释 1 、城市规划区城市规划区, 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城市人民政府在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 2 、田园城市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 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 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 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 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 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3 、带状城市带状形态的城市大多是受地形的限制和影响, 城市被限定在一个狭长的地域空间内, 沿着一条主要交通轴线两侧呈长向发展,平面景观和交通流向的方向性比较强。 4 、卫星城卫星城是指在大城市失市区外围兴建的、与市区既有一定 2 距离又相互密切联系的城市。 5 、规划运作系统规划运作系统是指规划实施操作机制的总和。 6 、规划行政系统规划行政系统是指从国家中央政府到地方城镇政府规划管理部门的机构设置,以及各个层面上机制权责的设定。各国和地区的规划行政体系基本上是两种体制, 分别是中央集权和地方自治。 7 、三规合一将指国民经济和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中涉及到的相同的内容统一起来, 并落实到一个共同的空间规划平台上, 各规划的其他内容按相关专业要求各自补充完成8 、四规合一为加强规划的有效衔接,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和一致性, 实现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布局规划和社区布点规划等相关规划对接,提出多个规划的思路相统一。 9 、五规合一把人口规划、产业规划、空间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遗产规划进行有效整合,才能实现区域全覆盖城乡张图构想。 10 、总规 3 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11 、控规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 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要求,是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 并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12 、修规修建性详细规划是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 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13 、城市四线四线是指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黄线) 、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绿线) 、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线(紫线) 、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蓝线) 14 、贴线率“贴线率”是指由多个建筑的立面构成的街墙立面至少应该跨及所在街区长度的百分比, 反应的是临路建筑物的连续及底层建筑物的退让程度。 15 、逆温层一般情况下, 在低层大气中, 气温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但有时在某些层次可能出现相反的情况, 气温随高度的 4 增加而升高, 这种现象称为逆温。出现逆温现象的大气层称为逆温层。 16 、热岛效应指由于人为原因,改变了城市地表的局部温度、湿度、空气对流等因素,进而引起的城市小气候变化现象。 17 、邻里单位首先由美国社会学家佩里提出的, 为适应现代城市因机动交通发展而带来的规划结构的变化, 改变过去住宅区结构从属于道路划分为方格状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居住区规划理论。 18 、有机疏散论有机疏散理论是沙里宁为缓解由于城市过分集中所产生的弊病而提出的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的理论二、选择填空知识点城市的产生与发展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1. 居民点的形成人类的第一次大分工出现了固定的居民点: 原始群落中产生了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新石器时代后期, 农业成为主要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居民点(与河流关系密切) 2. 城市的形成(经济因素与文化因素) 要点: ⑴人类的第二次大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 5 来。⑵第二次劳动大分工产生了城市。 3. 城市形成的条件基础条件——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导致了社会分工; 前提条件——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剩余粮食的出现; 4. 城市的定义(三要素) 包括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行政管辖三个方面。 5. 城市与农村的区别主要是产业结构, 也就是居民所从事的职业的不同, 还有居民的人口规模,居住形式的集聚密度。 6.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因农村推力与城市拉力的共同作用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 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第一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固定居民点;第二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城市。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 大致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 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 也可以称前工业化时期和工业化时代, 也可以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 1. 城市社会基本特征及其与农村社会的主要差别基本特征: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城市社会的异质性高于农村社会。 6 2. 城镇化的含义城镇化是指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