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孟子章句选读(二)
四、辨义利
(一)王何必曰利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厌。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上·一》
注释
梁惠王即魏惠王,姓魏,名罃,谥号惠。本侯爵,僭越称王。魏本都安邑(今山西安邑), 因近于秦,后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故号梁惠王。
叟对年长者的尊称,犹今称“老先生”。
不远千里不以千里为远。
大夫三代之官名。天子以下分诸侯、卿大夫、士三级。诸侯受封于天子,卿、大夫受封于天子或诸侯,士则各级皆设有之。诸侯有封国,卿、大夫有采邑(称为家),士有食田。
家这里是指卿大夫的采邑。
庶人指老百姓。庶,众。
上下交征利上下互相争取私利。征,取。
万乘之国此指可出万辆兵车的诸侯。乘,古时计算兵车的单位。周制,天子拥有兵车万乘,诸侯拥有千乘,卿大夫拥有百乘。至战国时代,体制已乱,诸侯有拥万乘者,卿大夫有拥千乘者。梁惠王僭越称王,拥兵万乘,故称万乘之国。
千乘之家此指专权而强大的大夫,僭越拥兵千乘,故称千乘之家。家,指卿大夫。
后义而先利把道义弒在脑后,争先去取私利。后,动词,放置后面,有不急、不顾之意。先,动词,先行、争先。
厌本义“饱”,引申为“满足”。
遗遗弃。
语译
孟子往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不您辞劳苦从千里之外前来,该当有什么策略
来使我国获利吧?”
孟子答道:“大王何必说利呢?只有谈谈仁义之道罢了。假如大王说,‘怎么样使我国获利?’大夫说:‘怎么样使我采邑获利?’士和老百姓说:‘怎么样使我自己获利?’这样上上下下互相争取私利,那国家就危险了。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杀死国君的,一定是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拥有千辆兵车的小国杀死国君的,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大国中,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大国中,拥有一百辆,不能说是不多了。臣下如果把道义放在脑后,争先去取私利,那不弒夺是不会满足的。
从来没有心怀仁德却遗弃父母的人,从来没有心怀道义却不顾国君的人。大王只要谈谈仁义就罢了,为什么一定要说利呢?
”
本章孟子说明国君应以仁义治国,人臣才会讲仁重义,孝亲忠君,也才可以根治国内争权夺利的纷乱局势。反之,国君如果事事讲利,则上行下效,结果必然上下交征利,不夺不厌,国家就危险了。
(二)以仁义说君
宋牼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将何之?”曰:“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曰:“軻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说之将何如?”曰:“我将言其不利也。”曰:“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告子下·四》
注释
宋牼宋人,名牼,主张寡欲,见侮不为辱,以救攻战互斗。
之往,动词。
石丘宋国之地名。
构兵双方出兵交战。构,连也、交也。
说而罢之劝说他停止用兵。说,用言语劝人。罢,停止。
二王我将有所遇焉两个国王当中,应当有意见和我相契合的吧!遇,契合,志相得也。
愿闻其指希望听听其中的大要。指,通“旨”,大旨、大要。
号所用以号召之名,即名义。
怀内心之所思念,即心存之意念。
终去仁义完全抛弃了仁道、正义之事。终,尽也、全也。
怀利以相接心中存着私利来相互结合。接,结合、结交。
王动词,实行仁道,以称王天下。
语译
宋牼打算前往楚国,孟子在石丘遇见他,问道:“先生打算到哪里去?”宋牼说,“我听说秦、楚两国要出兵交战,我打算去见楚王,劝说他停止用兵;楚王如果不喜欢停战,我打算去见秦王,劝他说停止用兵。两个国王当中,必当有一个意见和我契合的。”孟子说:“我不敢请教其中详细的情形,只希望听听其中的大要。您打算怎么去劝说他们呢?”宋牼说:“我打算说明交战是不利的。”孟子说,“先生的志向是很伟大,先生号召的名义却不可以。先生拿利去劝说秦、楚的国王,秦、楚的国王喜爱利,就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