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读鲁迅《铸剑》有感_读后感_模板
读鲁迅《铸剑》有感_读后感_模板
读鲁迅《铸剑》有感_读后感_模板
读鲁迅《铸剑》有感 _读后感_模板
一个复仇少年的不归之路
——读鲁迅《铸剑》有感
尺的母亲能隐忍地放下仇
恨,带着孩子过着平凡的生活, 也比孩子复仇惨死要好得多。 其四,如果黑色人劝阻眉间尺,
考虑母亲此后的命运, 会不会有一种可能防备复仇悲剧的发生?自然, 假设,只是假设而已。
正是没有这些假设,才有了鲁迅《铸剑》复仇的悲烈。
无论是眉间尺的父亲、 母亲仍是黑色人, 他们首先传达给眉间尺的都不是爱和仗义, 而
只是是绝不妥协的恼恨的镂心刻骨。 黑色人以眉间尺和自己的性命去搏大王的性命, 同时也
牺牲了眉间尺母亲后半生的幸福。
这不禁让我想起《远得要命的爱情》大结局里晨霜的几句台词: ”我心中的恼恨依旧没
有退去,可天平的两端, 一边是做了十五年的复仇梦,一边是妹妹的爱情, 我自然会选择更
重的那一端,比起复仇的快感,我更害怕看到妹妹伤心 ”、”他之所以要把财产让我拿去报仇,
是因为他想让我知道就算是我报了仇, 这些年所受的难过也不会减少, 唯一获获救赎的方式
就是彻底地放下恼恨 ”.
《华夏美学》读后感
在“设计美学”的课程学习中,我阅读了《华夏美学》这一书籍,从以儒学为主的华夏文
艺一审美的温故,从上古的礼乐,孔孟的人道,庄生的逍遥,屈子的深情和禅宗的形上追索,无不令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令我首先认识的是 ——所谓华夏美学,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传统美学。 它
的悠久历史根源在于非酒神型的礼乐传统之中, 它的一些基本观点、 范围,它所要解决的问
题,它所包含的矛盾,早已蕴含在这个传统根源里。进而,怎样办理社会与自然、情感与形
式、艺术与政治、天与人等等的关系,怎样理解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 成为华夏美学的
重心所在。渐次阐述远古的礼乐、 孔孟的人道、庄生的逍遥、屈子的深情和禅宗的形上追索。
从先秦两汉的 “羊大为美”和“羊人为美”,我理解到所谓 “审美”就是感知快乐和情感宣泄
的人化,亦即动物性的快乐的社会化,文化化。审美是社会化的东西向诸心理功能,特别是
情感和感知的积淀。 我还认识到,中国传统关于审美的意识不是禁欲主义, 不只不排斥还包
容肯定、赞赏这种感性 ——味、声、色的快乐,但对这种快乐的肯定不是纵欲主义的,而是
要求用社会的规定、 制度、礼仪去引导、规范、塑造和建构。华夏艺术和美学是 “乐”的传统,
是以直接塑造、陶冶、建造人化的情感为基础和目标, 而不是以再现世界图景唤起人们的认
识而引动情感为基础和目标,所以中国艺术和美学特别着重提炼艺术的形式,而强烈反对各种自然形式。
儒家美学强调 “和”,主要在人和,与天地同构也基本落实为人际的谐和。庄子美学也强
调“和”。庄子哲学是既肯定自然存在, 又要求精神超越的审美哲学。 庄子最主要的审美对象:
无限的美、“大美”、壮美。指的是不为包括社会伦理道德在内的各种事物所束缚的个体自由
和力量的伟大。而孟子的“大”指的是个人的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