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心理讲座心得体会
心理讲座心得体会1
今日学校组织了一场高校生心理健康的讲座,作为一名刚升入高校的学生,我从中明白了心理健康对我们今后发展的重要性,以及我们如何才能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高校是一个大的集体,我们每天生活在其中,入学时,能认得部分拼音字母,也能相识几个简洁的汉字,每次老师提问,他会很主动地举手,当然更多时候是抢答。因为他自控实力比同龄孩子要差,想说就肯定要说出来才能宁静下来。后来,小哲对音节拼读、认读笔画较多的汉字,汉字书写等基础学问与技能的学习困难很大。同时,小哲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越来越吃力。
我和老师们对小哲不谋而合地就只有指责指责再指责,除了指责还是指责。这就出现了下面的一幕:“啊!错了这么多!唉!怎么十个字,写错了九个!”我们班其它学科老师也常常向我告小哲的状:“你们班的小哲,昨天又没做数学作业!”“你们班的小哲,今日美术课又没带全美术材料,上课什么也不做!”……慢慢地,老师们觉得他学习是怎么也赶不上去了,就给了他更多的“自由”——他不管怎么玩,只要不有意扰乱课堂,老师们就会不管不问。老师不再关注他,同学们也越来越忽视他的存在。小哲可以说是即将或已经被边缘化了的孩子。
现在,小哲已经上二年级了,而他似乎已经对学习学问完全失去了爱好。他不再写任何作业,上课也只有玩。他可能正是为了爱护自己的自尊,拒绝写错误的作业,以免承受班级里的屈辱。这种现象就是福勒博士强调的,某些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他们认为“没有尝试就没有失败,没有失败就没有屈辱。”“孩子们为了拒绝体制,宁愿造成不幸的终身后果,也不愿承受班级里的耻辱……”
二、为了争取自己应有的“一席之地”,小哲在以不适当的行动来追求自己的“归属”感。
戴克斯的“行为目的”理论:亚当。斯密在他的《道德情操论》(1759)中说:“一旦感到自己被世界所忽视,人类天性中最剧烈的欲望将必定难以得到满意。”表现出问题行为的青少年不信任自己可以用良好的行为方式得到“归属感”,但是又希望获得师长和同伴的关注、认同和接纳,为了争取自己应有的“一席之地”,他们只有以不适当的行动来追求自己的“归属”感。”
现在的小哲,或许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心理,所以才表现如此。课堂上,小哲通常是旁若无人的“疯玩”——随意乱涂乱画些什么,咬咬铅笔头儿,捏橡皮泥,玩文具,折纸飞机……任何一个小东西,都足够他玩上一节课。课堂上,老师的教学几乎已经跟他没有任何关系,而他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跑到讲台上跟老师说:“我要上厕所!”他几乎每节课都要上一次厕所。有时看他的神态表情,的确急需上厕所。有时又发觉他去厕所的真正目的是到校内里透透气,玩一会儿。因为他要溜达很长时间才回到教室。
课间活动,小哲经常会因为一点儿小事(伙伴碰了他一下,同学抢了他的蚂蚱……)而嚎啕大哭。一次课间活动,校内里正浇花,他拿着一根长长的柳条沾满了泥,一边跑一边甩,追着小伙伴满校内跑,弄得校内里好多水泥地面上都是泥污!还有一次,他竟然拿着一把剪纸刀剪自己的头发,伙伴们越是不让他剪,他就越剪,结果许多同学围观,等老师指导,他已经剪得满头坑坑洼洼像个“刺头”。如今的小哲,无论是别出心裁的怪异表现,有意所谓的恶作剧,还是哗众取宠的行为,可能都是不想被人们给忽视掉,想引起大家的留意吧!
想起小哲这一系列表现,我感觉自己身为老师,身为班主任却丝毫不懂心理学,不了解孩子的心理须要,只是盲目地做出误判:“他是学习有智障的孩子,不用严格要求他完成学习任务,只要让跟小伙伴们一起玩,一起欢乐的在一起,就足够了。”
原来,我这不是一种善举,我只是在给自己找一个不用去管理他的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我是一个不称职的老师,对孩子的那份深深的歉意油然而生:“孩子,对不起!孩子,你须要什么?孩子,让我怎样去帮助你?”
三、过去的事既然已经发生,忏悔也没有必要,如何避开“错误的做法”再次发生倒应仔细思索。希望“亡羊补牢,犹未晚矣!”
若要敬重与接纳每一个学生,除非我们对人的本质有主动的信念,信任每一个体独特的潜能,重视每一个体的人性尊严和价值,否则我们不行能做得到。
当一位老师对学生有了基本的信任,他不但能观赏学生成就和美丽的一面,同时,他有实力去体谅和接纳学生的错失、困惑和混乱,因为他信任人的可塑性,可变更性。而老师的接纳、敬重、饶恕、忍耐,会引导学生的转变与成长。
小哲才刚刚踏上小学之路,假如我们能做到从现在起先,留意从言辞和行为等方面去爱护孩子的自尊心,用一颗信任的心去敬重和接纳这个孩子。他可能曾经是因为爱护尊严的须要转移了对学问和技能的爱好,现在趁孩子还没有对学习学问完全失去爱好,我们还能帮助他更快地找回对学问、技能学习的乐趣。这就须要老师们达成共识,做到以下最基本的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