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马不停蹄”的司马.doc

格式:doc   大小:17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马不停蹄”的司马.doc

上传人:探春文档 2022/7/13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马不停蹄”的司马.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马不停蹄”的司马
见到司马十一的第一印象是他开朗外向。交谈中发现,以司马十一的人生经历写厚厚一本书也绰绰有余。英国殖民地的香港长大,在香港很有名的英国中学念书,英文很好;在广州暨南大学念新闻系,对中国社会状态了解很多;几年新闻给观众去想,把衣服脱光了不好看。司马最新拍摄的一组《捆绑》,很多人以为他在拍SM(虐恋)。但司马摇头否定:“我拍摄的是捆绑,我要让大家想,捆绑越多随之而来的是什么?然后想一想你身边有哪些需要思考的?照片拍出来大家理解,我不是太外露的人,你们认为是什么就是什么了。”

拍人先沟通
“我喜欢拍人。在我看来,人像摄影是一种斗争。如果摄影师的风格太强,被拍摄的人物就没性格;而如果被拍人物的性格太强,就没有了摄影师的风格。所以我将它看作是一种斗争。这里面最好的状态是摄影师略赢一点点。我的做法是通过几十分钟到一个小时的交谈,再拍摄,拍的时候要能抓到我眼中此人的特点,尽管有时这些特点与被摄者平时对自己的认同有出入,但这就是我的风格。” 司马十一说。“很多人叫我老师,我不是老师,我是朋友。以朋友的态度拍大家都会比较舒服。”
司马的相机对准的都是香港普通人,而这些普通人都是从素不相识开始的。采访后,与司马一起走在香港街头,笔者就见识到了司马十一的沟通能力。路口一个年轻男子得意地跨在一辆擦得锃亮的黑色哈雷上,引擎声轰鸣震耳。一回头,司马十一已经在和他攀谈,整个交谈愉快地持续了2分钟左右,最后男子高兴地拿着司马十一的名片与他握手告别。这过程自然得令人称奇,立刻让笔者想到采访中司马十一的话:“我找到拍摄对象后会先和他聊天,跟他说我拍什么,我想拍什么,希望拍摄出什么样的效果。我从来不付钱找模特。这也是我一直坚持下来的方法,因为我要拍的就是普通的人。”事后,笔者问司马十一成功几率会有多少,他笑着说:“男人与女人的情况不同,但一般有十分之一的成功率。有的一周联系我,有的几周几个月也不一定。可能忽然打来电话说我是那天的谁谁,大家就这样认识了。”
除了拍摄普通的港人,司马十一同样令人称道的还有他拍摄的摄影师群体。新闻专业出身的司马十一在香港某报纸做专栏作家时,每期都采访并拍摄一位香港摄影师,像本期介绍的高志强、蔡旭威等,都是他曾经报道过的对象。采访过后,司马还要拿出大画幅相机很认真地为采访对象拍摄一张肖像照。问到如何与摄影师沟通,司马说:“每次我都要和他们谈上几个小时的。你试过吗?摄影师包括我自己,都不喜欢被别人拍照的,何况我拍摄的都是香港殿堂级的摄影师,要足够信任才会让你拍照。所以,我会清晰地告诉他我要拍摄的东西是什么,用途在哪里。我想,如果我拿个数码单反去拍他,恐怕会被赶出门口吧!哈哈。”司马十一风趣地说。

后纹身先文化
香港的纹身文化发展至今,表达的是当代人性格和一种街头文化。要了解纹身要从它的起源开始,纹身其实是古代人用来区别战斗时战士身份的方法。后来发展成美军战场上用来收集残肢的标记。后纹身发展成为pop culture(流行文化)和street culture(街头文化),以表达人对社会的不满。香港是个中西文化融合的地方。有西方的文化,也有许多亚洲的元素。香港的纹身来源也有很多渠道。20世纪70年代美国水兵到香港和80年代流行的日本文化都对香港纹身的发展起到促进。为了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