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文档名称:

红旗渠导游词.docx

格式:docx   大小:16KB   页数:1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红旗渠导游词.docx

上传人:lajie 2022/7/13 文件大小:1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红旗渠导游词.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红旗渠导游词
红旗渠导游词(1)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红旗渠来巡游观光,今日将由我来陪伴大家一起巡游这座宏伟的红旗渠,希望大家跟上队伍,不要走散,我将会一一为大家介绍这里的景观。
  “鹰咀山”是进入青年洞景区的第一景。
概,又有宏伟壮丽的战斗场面,站在浮雕前使人感到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总干渠分水闸楼顶高悬郭沫若亲笔书写的“红旗渠”三个苍劲有力的朱红大字,在绚丽的阳光下熠熠生辉。
  绕过分水闸,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红旗渠纪念亭。这是1973年建成的仿古建筑。纪念亭匾额由全赵朴初题写。
  亭内悬挂着党和领导人为红旗渠的题词,红旗渠通水和红旗渠效益图片;还有当年民工修渠时用过的工具及充饥吃的野菜标本。这些都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化的极好课堂。由分水苑景区乘车上行30公里,我们就到达了青年洞景区。
  这里山高水险,八米宽的红旗渠悬挂在雄伟雄峙的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水山中穿过,一派雄险秀丽的景色。青年洞是红旗渠总于渠的咽喉工程之一,洞长616米,高5米,宽6,2米,于1960年2月动工,当年10月因自然灾难和国家经济困难,总干渠被迫停工。
  为早日将漳河水引入林州,建渠干部群众选择了300名青年组成突击队,坚持接着施工。
  当时每天每人只有六两粮,为了填饱肚子,民工就上山挖野菜,下漳河捞河草充饥。
  许多人得了浮肿病,仍坚持战斗在工地,以愚公移山精神,终日挖山不止。
  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奋战,最终在1961年7月15日将洞凿通。
  为纪念青年们艰苦奋斗的业绩,将此洞命名为“青年洞”。
  197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为此工程亲笔题写了洞名。
  请大家随我手指的方向看,在红旗渠之上有段崖壁,写有“鹰咀山”三个大字。
  因突出的山崖酷似一只雄鹰屹立于红旗渠之上,意欲展翅腾飞而得名。
  现在右手边看到的崖体上的“山碑”二字,是《山碑》摄制组于1990年请前李先念题写的片名。
  《山碑》是一部反映林县人民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的发展三部曲的电视片。
  碑就是山,山就是碑,将山碑二字刻在青年洞口的山崖上,教化子孙后代恒久不忘当年修建红旗渠,变更干旱缺水面貌的艰苦奋斗历程,激励他们继承和发挥红旗渠精神。
  好了,红旗渠的讲解到此结束,希望红旗渠精神能成为您以后做好一切工作的精神动力,并能发扬光大。
  感谢!
  红旗渠导游词(3)
  游客挚友们,大家好!远道而来,一路辛苦了,欢迎您来到林州市参观巡游。
  我是你们的导游员xxx,大家可以叫我小洪。
  今日我们要参观的是——红旗渠。
  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头,林县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此工程变更了林县历史上严峻缺水的状况,使当地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得到改善,促进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被世人称之为“人工天河”。
  1990年,林州起先开发红旗渠景区,历时十几年,通过科学规划,建成了分水苑、青年洞、络(luo)丝潭三个景区,使从前的荒草坡成为著名中外的旅游胜地。
  首先我们参观的是分水苑景区,当地原名坟头岭,由于红旗渠总干渠在这里分为三条干渠,故改名为分水岭。
  走进分水苑牌坊,迎面看到的是千军万马战太行巨型浮雕。
  这组浮雕由安阳市园林设计室袁建国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