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7
文档名称:

走进历史文物感受遗产魅力征文.docx

格式:docx   大小:23KB   页数:1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走进历史文物感受遗产魅力征文.docx

上传人:haha 2022/7/14 文件大小:2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走进历史文物感受遗产魅力征文.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走进历史文物感受遗产魅力征文
走进历史文物感受遗产魅力征文1
  今日我和我的爸爸妈妈走进省博物馆的展厅。甲骨文和一个头颅,让我印象很深。甲骨文盛行于殷商时期,就是把字用刀刻在龟甲兽骨上。
  因为兽骨坚硬,所以多以直折为主,很少圆转份的凹凸分为金缕、银缕和铜缕三种不同的规制,这个是银缕玉衣,可见墓主子身份是相当高的了。
  我们现在看到这个玉猪又叫玉握,它是握在死者手中的,因为猪是财宝的象征,象征着死者要驾驭着财宝而去,不能空手而去。
  现场报道:这里还有古地道呢,我们到里面看一看,怎么人不动,地道在动。这个地道就是用高科技手段仿造地下运兵道建立的,在地道下方有一个红框和一个黄框,红框是固定不动的,黄框照着我的脸,当黄框大于红框的时候就是前进,黄框小于红框的时候就是后退,我的脸往左边,地道就往左边看,往右就是往右边看。这个古地道真的挺好玩的,假如游客到亳州博物馆巡游的话,肯定要到这个模拟的古地道来体验一下,真的挺有意思的。
  从这些价值连城的文物古迹里,从绚丽辉煌的三国帝王文化里,我们都能看出一代英雄曹操的伟岸形象。且不说他在政治和军事方面的才略,就他对于文学方面的贡献,可以说是他使建安时期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旺盛时期。
  亳州博物馆讲解员:曹操不仅是闻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还是一个了不得的文学家、诗人,这就是三曹塑像,曹操、曹丕、曹植,他们父子三人不仅提倡文学创作,还身体力行的创作了许多反映时代风貌的作品,开创了建安文学时代。在他们的对面就是建安七子,是孔融、陈琳、徐干、刘桢、王粲、阮瑀、应玚,他们七个人大体代表了除三曹父子之外的建安时期的主要文学力气,他们也是诗、文、赋各有所善,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也有着比较深远的影响。
  我们刚刚看到的这个展厅有个非常贴切的名字,叫汉魏风骨,这个展厅也是整个博物馆最大,内容最丰富,看点最多的一个展厅。穿越千年,跟随历史的脚步,明天我将接着带你巡游。
走进历史文物感受遗产魅力征文4
  语文教化家叶圣陶说,作文就是说话。其中有两层意思:其一,要有话说;其二,话要好好说。这儿只谈谈后者。如何说话才算好呢?能激活读者大脑的话便是好话。如何激活读者的大脑呢?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想想读者的大脑原委喜爱什么、须要什么。即是说,我们首先要探讨读者语言解读背后的生命状态。
  笔者以为读者的生命状态主要体现在四方面,简述如下:
  其一,大脑机能自主化。心理学中信息加工理论告知我们,人的大脑及感官的运行流程分三步:接受刺激、进行加工、传导兴奋。因此,大脑工作的状态是主动的、自主化的。假如输入大脑的信息简洁或陈旧,大脑便很难获得自主加工的快感,甚至陷入乏累。看一遍《天鹅湖》,大脑获得快感,但看三百遍,大脑便只能进入消极的抑制状态。因此,好的语言总是留给大脑自主加工的空间。《红楼梦》(48回)中香菱说“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王维诗),“白”“青”两字“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可见这两字所留下的加工空间!“这个女孩长得一点不美丽”自然就不如“这个女孩长得一点不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因为后者须要大脑对“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进行加工才能获得“不美丽”这一信息。而这一加工过程给了大脑快感,因为满意了大脑“机能自主化原则”。“峨嵋山月半轮秋”较“峨嵋山秋月半轮”有诗意,也正在于语序的倒错而使大脑有了自主加工的快感。
  其二,信息刺激生疏化。这是“大脑机能自主化”的延长。生疏的信息输入大脑,大脑进行的“自主化”加工就更富有挑战性,自然也就更易获得快感。因此,我们的文字应给读者大脑输入簇新信息,第一个以花喻女儿的,是天才,其次个则是庸才,第三个只是蠢才;诗词中同是说“山”,便有“青山”“碧峰”“翠峦”“黛岫”……诸语,说“夕阳”,便有“落日”“晚照”“夕照”“夕曛”“斜阳”“余晖”“残照”“残阳”……诸语,这并非骚人墨客嬉戏文字,而是自发地运用了“信息刺激生疏化”这一原则。
  其三,思维模式立体化。中国人的思维不同于西方人,西方人长于流线型的逻辑思维,而中国人更喜爱立体化的形象思维。《》中有这样一句话:“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立象以尽意”正是我国浩瀚诗文基本的“立体化”思维模式的最好概括。诗言志,而志不直言,巧借“象”言之。马致远想说羁旅之苦,便列举“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象助其言之;读者借助“断肠人在天际”一句的提示,去感受这些象,自然心有戚戚,感同身受了。文载道,而道不直说,常借比方或寓言言之。诸子百家文,无不如此。一部《庄子》,寓言(含喻)就占十之八九。先秦而下,《诗经》,汉赋,唐宋华章……《围城》……亦无不如此。又如“鹰鼻”的表现力自然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