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施利芬计划:你没法保住一切.docx

格式:docx   大小:29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施利芬计划:你没法保住一切.docx

上传人:科技星球 2022/7/14 文件大小:2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施利芬计划:你没法保住一切.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施利芬计划
你没法保住一切
 
 
1894年,德军总参谋长阿尔弗雷德·冯·施利芬(Alfred von Schlieffen)制订出了著名的施利芬计划。地处中欧的德国夹在俄法之间,它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在即将到来的大战中, 
 
施利芬计划
你没法保住一切
 
 
1894年,德军总参谋长阿尔弗雷德·冯·施利芬(Alfred von Schlieffen)制订出了著名的施利芬计划。地处中欧的德国夹在俄法之间,它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在即将到来的大战中,如何才能摆脱东西两线作战的困境?施利芬经过分析后认为,俄国军事动员体制非常落后,战争爆发后,至少需要6到8周才能完成对德国的军事集结,这将为德国提供极为宝贵的时间差。一旦战火点燃,德国完全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差先发制人,集中绝大部分兵力,在4到6周内迅速击败西线的法军。而后利用内线作战的有利条件,通过铁路将主要兵力迅速转移到东线,在已无后顾之忧的情况下,倾全力打败俄军,这样便可以在2到3个月内赢得整个战争的胜利。
为了实现这一计划,施利芬提出,只用10个师的兵力,外加一些地方部队,部署在东线对俄方向。这样,战争爆发后德国可能会因东线兵力不足暂时损失一些省份,但能保证德军最大程度将兵力分配给西线,从而形成对法军的绝对优
势,达成迅速击败法军的目标。施利芬认为这显然是值得的,为此,他决定将79个师部署在西线,西线和东线的兵力之比因此达到了8:1。
与此同时,在西线,施利芬决定以梅斯为中轴,将德军分为担任守势的左翼和担任攻击的右翼。由于法德之间存在着阿尔萨斯和洛林的领土争端,战争发起后,法军一定会以主力向东进攻,夺取这两块地区。这一地区全是山地,德军完全可以用部分兵力部署在梅斯以南至瑞士边界,构成西线的左翼,依托有利地形采取守势,最大程度阻滞法军主力的进攻。而德军的主力也就是西线的右翼,则在梅斯向西北至韦瑟尔一线展开,通过中立的低地国家,出其不意地突破没有设防的法国北部边境,随后沿海岸线向南实施大范围迂回,在鲁昂附近渡过塞纳河,然后折转东南,绕过巴黎,将法军主力压向东方,迫使其退至法国与瑞士交界的摩泽尔河附近。这样,德国的攻势就可以将法军主力置于“铁锤”(右翼)与“铁砧”(左翼)之间,给法军以致命的打击。
据施利芬判断,虽然德国左翼较弱,但即使法军攻入了洛林,压迫德国左翼后退,也还是不能阻止德军右翼的强大攻势。而且法军越是深入德国的左翼,其处境就越危险。战略学家利德尔·哈特(Liddell Hart)曾经分析过施利芬计划的这一精妙之处:这就好像一扇旋转门一样,如果法军向前推前面的这一面门(德军左翼),则后面的一面门(德军右翼)就会倒转过来,重重地打在法军的背上;而且法军在德军左翼“推”得越猛,其遭受德军右翼的打击也就越重。
在施利芬计划中,西线中的右翼是德军主力中的主力,也是德国能否赢得战争的关键。因此施利芬在他的备忘录中特地强调:“右翼的德军要尽量强大,因为此处将是决定性会战之所在。”由此施利芬决定西线的79个师中,以68个
师的重兵担任主攻的右翼,而只以11个师担任牵制的左翼,右翼和左翼的兵力之比由此几乎达到了7:1的地步。
这是一个极为大胆、极有创意的战争方案,它充分反映出施利芬的远见卓识与过人的胆略。这一计划的核心,就是东线与西线之间、西线左右两翼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