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鲁迅《孔乙己》读书笔记
鲁迅《孔乙己》读书笔记1
我最近读了鲁迅先生写的一篇短篇小说《孔乙己》。这一篇小说讲了一个四五十岁的“童生”身上发生的事。
小说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孔乙己首次出现时的情形。第一句“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步,让我们接受以前的教训,面对明天的光阴,携手走进二十一世纪!
鲁迅《孔乙己》读书笔记4
孔乙己一篇,长短不过两千余字,写的是鲁镇酒馆狭小空间里立着喝酒的长衫书生孔乙己,两千字的短小篇幅,不够写完孔乙己的仓皇一生,难以尽述孔乙己的体貌性征,却将一个酸腐穷懒的失意书生形象描绘得淋漓尽致,初看孔乙己,觉得可笑而讥讽,再看孔乙己,只感苍凉和哀痛。
少不经事时唯记得孔乙己到店的鲜活气氛,全部人都在调笑于他:那帮着短衫的、同孔乙己一般穷苦的底层工人,喝酒时苛于酒中是否掺水,点不起荤菜下酒,亦经常拖欠酒账……便是这样的一帮人,肆意地嘲讽一个满腹经纶的读书人,那时的我竟觉得好笑,乐于见孔乙己红着脸同人争论的场景,他的确偷书无疑,同他们争论起,难以否认,又只能说:“窃……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
突然有一天,当我最终意识到自己的角度有所偏颇时,或而已是二十岁以后的事了。
孔乙己的详细年龄,鲁迅先生没有提及,但以常识推断,那个时代的读书人,总该寒窗十载,再欲谋求功名,而我们恰恰也读了十多年的书,也经验着苛刻的高考,谋求自己的功名。从前无人敢说读书无用,终归乾坤未定之时,任何人,都有可能一跃龙门鱼化神龙,任何人,都有可能飞黄腾达功成名就。
可偏偏现实残忍,一如孔乙己一般,落榜之时一落千丈,从名贵的读书人沦为乞儿般的存在。
从前的我会觉得,孔乙己的凄惨命运尽源于自己的懒散,穷苦和落魄皆因他不愿靠双手做些什么谋生,可我从未想过,十年心血尽付东流是一种怎样的打击。
一如曾经的举人范进,十年考考十年,考白了须发累弯了脊梁,突然有一天胜利的桂冠从天而降,却活活将正常的人砸得昏沉,浓烈的喜悦冲断了神经,最终竟落得个失心疯的下场。
所谓科举,所谓寒门登天路,真可谓如履薄冰,险象环生。
而那些不敢做梦的人呢?一个一个的鲁镇劳工,一个一个的中年闰土,他们自身活在疾苦之中,喝着最便宜的酒惶惶度日,他们讪笑一个努力了十年的人,仅仅是因为他的失败,他们以无知为殊荣,以平凡为骜傲,他们看不起读书人,又或许,只是看不起失败的读书人。
再看鲁镇的另一个读书人,丁举人。
丁举人,举人举人,自然是胜利的读书人,可他又哪有读书人的谦恭和儒雅,他飞扬跋扈,在鲁镇可谓只手遮天,仅因为孔乙己去他家偷书便动用私刑活活打断了孔乙己的一条腿,鲁镇的人敬畏着他,每每谈起,可谓是谈虎色变。
两个读书人天差地别的境遇,或许足以说明封建科考制度确能成就人,可能有所成就的终究是凤毛麟角,更多的如孔乙己一般的人,只能成为科考制度的牺牲者。
孔乙己十年染墨,心中自有经纶满腹,可在鲁镇的天地里,他踌躇满志,孑然孤苦,就连说话都没人能听懂。
人们不记得他说过的那些之乎者也,最多记得他每每到店排出的九文大钱,掌柜的不记得他基本不拖欠酒账的品德,心心念念着孔乙己尚欠十九文钱,人们总是讪笑着孔乙己,可没有孔乙己他们照样活得不错。
这样的酒馆里有何种人情味可言,又或者那个世界那个时代总是这般的冷漠?
众生皆苦,无人图变革。
孔乙己读再多的书也一样,他恃才傲物,连谋生的活计也不屑,养活自己且艰难,又如何以天下为己任?
没读过书的人也一样,喝着劣酒终日迷醉,沉溺在短促的美妙和享受中,不愿进取不愿奋进,国家危亡时他们只是逃,刀俎下的鱼肉,炮火下的蝼蚁。
而我从小以为,士人当修身齐家,治天下。
可观茫茫沧海,做到的又有几人?
孔乙己打破了我曾经美妙的幻梦,我惊惧难安。
我体恤孔乙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我胆怯自己成为他。
孔乙己非大恶之人,他也曾和善地同孩童分食茴香豆,也曾热切地想教酒馆的小店员识字写字,可哪怕会写四种“茴”字的孔乙己,也只是世人唾弃的失败者。
而人生,又是否只有胜利和失败两条路?
我不得而知。
鲁迅《孔乙己》读书笔记5
当我读完《孔乙己》这篇短篇小说时,不由得暗叹了一声!唉,真的是一个悲剧人物!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多么冲突呵,可见孔乙己对自己唯一值得“炫耀”的事是——他读过书。尽管是老童生,这也是他唯一有尊严的地方。
“‘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孔乙己竟天真地以为旁人不晓得他这些钱是偷来的,相当自信地掏钱,可真是自命清高呵!可是他的尊严被旁人毫不留情地摧毁掉了。“你肯定又偷人家的东西了!”“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