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6
文档名称:

课程设计心得体会.docx

格式:docx   大小:35KB   页数:3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课程设计心得体会.docx

上传人:mama 2022/7/14 文件大小:3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课程设计心得体会.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时间:2021-12-13 13:42:11 问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所学的理论学问与实践相结合起来,从理论中得出结论,才能真正为社会服务,从而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实力和独立思索的实力。
  在设计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说得是困难重重,这终归第一次做的,难免会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问题,同时在设计的过程中发觉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对以前所学过的学问理解得不够深刻,驾驭得不够坚固,比如说三极管PNP管脚不懂怎么放置,不懂分得二极管的正负极,对单片机汇编语言驾驭得不好……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之后,肯定把以前所学过的学问重新温故。
课程设计心得体会3
  当我在大二上学期上《工程热力学》课程的时候,曾听华永明老师说了许多次大四短学期锅炉设计很让人头疼,而且会让我们对整个高校生活都印象深刻。算完锅炉,我依旧对华永明老师的这席话印象深刻!整整三周,我倾听了“锅炉之声”。
  当短学期其次周起先的时候,我刚从赵老师那里拿了自己的锅炉题目和参考书,当时单纯地想着:锅炉课程设计,就是把大三下学期锅炉的作业重新做一遍,感觉工作量也还不是很大嘛。(其实后来发觉我错了??)考虑中,其次天就起先了自己计算锅炉的“行程”。
  首先,我得感谢赵老师给了我一个特别给力的煤种――神府东胜煤,我甚至不知道这煤产自哪里,写下这篇心得体会的时候特地去百度了一下,发觉它产自内蒙古自治区,发热量是同煤种的全国之最(不能确定这句话的精确性)。同时,很幸运,这种煤和例题的煤种是一样的,无形中削减了一些假设后的计算量。(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我可以偷懒的地方,但是其实我在计算过程中并没有偷懒,还是一步一步算下来的,还出了点小问题。)说到计算,前面部分进行的当然是相当的顺当,大三下学期做过一遍作业,煤种和例题一样,所以计算热平衡的时候大差不差地就在不知不觉中搞定了。
  然而,困难还在后头,当第三天的时候在教室算“前屏过热器”的参数时候,我发觉了浩大的计算量和困难地计算公式,这对我真是个挑战!算了一半后,实在算不下去了,于是到了赵老师办公室答疑,赵老师的指引给了我许多的帮助,瞬间让我明白了很多计算流程,并且使我把大三下学期学****的《锅炉原理》课程的许多内容都回忆并且串连了起来,然后很兴奋地回到教室,“废寝忘食”地将前屏过热器部分算完了,虽然当时已经是中午一点钟左右的时间,但是还是很快乐地完成了我的午餐。
  回到宿舍,小憩了一会儿,起先了后屏过热器部分的计算过程,后屏的计算比前屏顺当多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就基本搞定了。
  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从高温再热器计算起先,第一悬吊管,高温过热器,其次悬吊管,低温再热器垂直段,转向室,低温再热器水平段,汽温校核,算下来是越算越快,以至于一成天都算锅炉,算锅炉变成了能使我很兴奋的一项“工作”。而后算到空气预热器,虽然比较麻烦,略微缓了一天,查了书本的一些资料,然后整体比照书上的一些公式算了下来,再到后来的总校和汇总,都没有遇到什么比较大的麻烦。其次遍检验的时候,将误差降到了志向的范围。
  而后,我又找赵老师答疑了一次,发觉低温再热器水平段出口温度和低温再热器垂直段的进口温度相差过大,大约有8°C,而假如根据实际状况分析,相差应当在5°以内,这是一个较大的问题。所以当天中午,我又起先了核算,发觉只能动尺寸才可以将误差降下来,所以我对低再平和低再垂的片数进行了修改(原来各有110片,后增加为113片),效果还不错,而且截距改变也很小(0。003m左右),最终定稿。
  接下来,我想谈谈我在这些计算过程中主要学****和深化的锅炉学问。
  1 排烟温度
  书中例题的排烟温度是125°,而我的题目是120°,排烟温度下降了5°之后,排烟热损失降低,锅炉效率提高(通过反平衡计算),锅炉实际消耗燃料量削减,从而计算燃料量削减。
  2 热空气温度
  书中例题的热空气温度是20°,而我的题目是30°,相当于我设计的锅炉在我国的南方地区运用,而书中例题设计的锅炉在我国北方地区运用。此外,因为热空气温度较高(高了10°),空气带入的炉内的热量较多,炉膛尺寸相同的状况下,理论燃烧温度高(较例题高了17°)炉膛出口烟气温度较高,所以在整个锅炉中,对流换热增多,从而使得锅炉效率提高,与1推出的结论相同。
  在完成了锅炉部分的计算后,我用CAD进行了绘图,虽然每张图的尺寸基本都是一样的,但是对于以前没有接触CAD软件的我来说,俨然是个挑战。在多次请教了我们学院6班建环的同学CAD的操作方法之后,我将每张图纸都按要求画了出来,也许花了3天左右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