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2
文档名称: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docx

格式:docx   大小:29KB   页数:3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baba 2022/7/14 文件大小:2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1
  这次我有幸到杨州上课,上的课题是《小数加法和减法》,这是在学习整数加减法和三年级学习得《简洁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
  这节课要让学生知道计算小数加减法要留意,讨,应当着眼于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具有新奇心,并能从数学的角度发觉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究探讨和解决。在活动中培育和发展学生的主动探究实力、获得和处理信息的实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力、与人合作的实力及责任感、终身学习实力、创新实力和实践实力等。鉴于此须要我们重新谛视数学课堂教学,更新教化观念,改革教学流程。在全面发展的教化观下,构建一个以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现象为切入点,以促使学生独立思索、自主探究为核心,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主要特征的数学课堂教学程序和策略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3
  一、教学目标
  ,驾驭竖式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培育学生的运算实力,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比较等活动使学生经验把整数加减法计算阅历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计算的过程,培育学生运用迁移规律的意识。
  ,使学生感受到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育学生的应用意识,增加学习数学的信念。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计算算理,驾驭竖式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三、教具打算
  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出新知
  导入1:师:同学们,你们都喜爱读课外书吗?老师想问一问你们自己去书店购买过课外书吗?在一个星期天,小丽到新华书店来选购自己喜爱的图书。
  导入2:
  从这张图上你能发觉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
  生1:小丽买了两本书,一本是数学家的故事,另一本书童话选;
  生2:一本《数学家的故事》,;另一本是《童话选》,。
  师:依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小丽买了这两本书,一共要花多少钱?
  (2)《数学家的故事》比《童话选》贵多少元?
  或者说《童话选》比《数学家的故事》便宜多少元?
  师:这两个问题,你认为应当用怎样的方法来解答?
  预设:
  生1:求 “小丽一共花了多少钱?”用加法计算,+=
  求 “贵多少元?”用减法计算,-=
  师:你能估一估这两个算式的结果吗?
  估算很重要,同学们平常肯定要具有估算的意识。有时候估算既可以节约时间,又可以帮助我们检查和验算。估算也是一种很好的计算方法。
  估算是重要的运算技能,通过估算可以帮助推算出结果的大致范围,进而在精确计算中有效避开出现不合理的错误答案。借估算定精算,实现了估算与精算之间的沟通,培育了学生的计算实力。
  那这两个算式的结果应当是多少呢?你想通过以前我们学过的哪些数学学问来解决这些问题?
  预设:
  生1:元角分的学问
  生2:简洁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生3: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生4: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生5: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它的前一位退一当十,和本位上的数合并在一起,再减。
  师:同学们说的特别好,学会学问的迁移和类推,合理运用转化的思想,把新知转化为旧知,用旧知来解决新知是一种特别好的数学学习方法。只要同学们擅长思索和发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小组的合作,肯定能解决这些问题。下面请同学们打开数学书P72,自学例1。
  学生依据供应的信息,根据自己的意愿提出问题,这是一个处理信息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活学生已有的数学阅历和生活阅历,用旧知引新知,为他们的学习指明方向,激发起学生探究学问的欲望。
  (二)探究新知
  ,完成自主学习单。
  2、小组沟通,老师巡察。
  3、学生尝试计算,指名板演,呈现不同的算法。
  4、全班沟通。你们小组解决了哪个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预设:
  学生1:
  学生2:
  学生3:
  学生4:
  借助学生已有的整数加减法的计算阅历,以及在详细情境下对小数的理解,赐予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和时间,激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大胆尝摸索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4、重点思索:“为什么小数点肯定要对齐呢?”
  预设:
  学生1:在学习一位小数加法时,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