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爱弥儿》读后感
《爱弥儿》读后感1
卢梭(1712--1778)是法国闻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化家、文学家,诞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卢梭的教化论著《爱弥儿》入社会,也总是觉得孩子还处于须要被爱护的孩提阶段。孰知温室里的花朵是恒久长不大的,不经验风雨又怎能见彩虹呢?
自然教化还体现在对待孩子犯错误的问题上要采纳自然的惩处,行动多于口训。对于孩子的惩处,要让她明白不是家长、老师跟他作对,而是让他体会到这是自然的惩处,从心里接受、明白、理解那样做是不对的,以后他就不会犯同样的错误。我觉得这对于我们现行学校教化中老师处理孩子犯错误的问题上是一个很好的借鉴。尤其是现行的小孩子基本上是独生子女,许多被溺爱、娇惯着,在现今高度发达的社会,很多孩子都很早熟,比较叛逆,但照旧有着无趣的心理,不胆怯老师,甚至是有意和老师作对。在某些时候犯了错误,老师在教化时骂、打是肯定不允许和不合理的,变相的惩处虽说是不对的,但都已经无法让学生明白他的错误,对家长的教育也成了耳边风,有时孩子明知家长和老师说的是对的,也会因为自己的叛逆心情而抵触它。这时候作为老师不妨多动动脑筋,用自然的惩处让学生亲自体验自己犯下的错误。我信任这样他确定会改正。当然老师和家长也要驾驭好这个度。
卢梭的这个观点常会让我联想到中学生的早恋的问题。中学生的早恋问题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孩子们沉醉于甜蜜的“爱情”中,家长和老师则为此苦恼不已怕心智还未成熟的孩子未了所谓的爱情耽搁了学习,学习会一落千丈,作为高校生的我们现在回过头想其实家长和老师的担忧是不无道理的。“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中学生在中学时代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看来是很“官方”的话,可是的确是一句金玉良言,只是中学时代的我们不能很明白。这时即使家长和老师的劝谏或指责再多,孩子们是听不进去的。这时我认为可以向卢梭说的那样,可以先放手,让一两次考试的失败、挫败使孩子领悟什么是最重要的。家长和老师只要做监督者,适时地赐予帮助就好了,这样孩子会更体悟家长和老师的良苦专心。
卢梭在文中写道“我认为一个孩子的老师应当是年轻的,而且,一个聪慧的人能够多么年轻就多么年轻。假如可以的话,我希望他本人就是一个孩子,希望他能成为他的学生的伙伴,在共享他的快乐的过程中赢得他的信任。”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作为老师,无论在什么年龄阶段,虽然外表不再年轻,但在对待孩子的时候就要保持一颗年轻的心,这样才能走近孩子,从他们的心理动身,从而更有助于他们的学习。一个专制的老师是无论如何也教不好他的学生的。同时作为年轻的老师要拥有广博的学问,这就要求我们也要不断地学习,做一个真正称职的老师。在保持年轻的心态,和孩子们在一起的过程中,身为老师的我们也能学到许多东西,懂得纯真的珍贵。
身为将来的人民老师,我深知自己肩上的重责。对于《爱弥儿》,由于时间关系,有些章节我看得比较粗超,但是我着重看了一、二两章,这两章让我深深体会到做一名合格的老师是多么不简单。荀子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想一个合格的老师不仅要教化学生书本学问,基本的道德行为准则,更重要的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动身,结合他们的心理年龄,用恰当的方式来教化他们。《爱弥儿》时时提示我要留意的是,我从事的是一份高尚的职业,要以更高的要求来要求自己!
自然教化思想的核心是要求摆脱封建教化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摧残和束缚,要求教化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教化的合理要求。因此,尽管其中有一些偏激与片面的地方,但在抨击传统封建教化的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革命作用。
《爱弥儿》读后感2
就读师范的时候,在教材上看到过卢梭的《爱弥儿》。当时只是记住有这样的一本书,对于里面的内容没有去研读过。现在借老师素养年的机会,阅读了这本书,对我的教化观念和教化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爱弥儿》一书轻松而严谨的语言,通俗而易懂的词句,娓娓道来,一挥而就!细细体会与卢梭大师沟通的那种感觉,细细品读隐藏在其中的教化思想和哲理,感受颇多。所谓的爱弥尔只是卢梭为了阐述自己的理念所假想的一个教化对像。并不是自己原先所想的那样,即使其中涉及到爱弥尔的很多事例,自然也是卢梭假想的。
一、崇尚自然教化
卢梭在书中说的最多的就是自然教化。所谓自然教化,就是要听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我们教化儿童绝不能拔苗助长,应当顺其自然。当今社会,由于人口激增,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多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从小就扼杀了孩子玩闹的天性,或是逼其阅读厚厚的书本,或是替其报名爱好班。我常常可以看到:一个5、6岁的孩子,在其家长陪伴下,学习书法、钢琴、舞蹈等等特长。他们大多都不是出于自愿,而是 家长和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