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 丁玲与中国无政府主义运动: 破解丁玲研究之谜【内容提要】丁玲早期参加过无政府主义者们组织的活动, 也与一些无政府主义者有过密切接触, 因而受到了无政府主义思想的深刻影响, 其早期作品对超拔于世俗生活之上的** 乌托邦的追寻, 标志着中国** 小说走出了五四“爱情—婚姻—家庭”的世俗程序, 进入到一个新的精神空间, 使中国女性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关键词】丁玲; 无政府主义;** 小说; 乌托邦一、丁玲与无政府主义关系的基本事实考辨及研究现状丁玲是否信仰过无政府主义? 是否参与过无政府主义者们组织的活动? 其作品是否有无政府主义倾向? 这些问题在丁玲研究领域一直暧昧不清, 成为丁玲研究中的最大谜团, 丁玲本人极少谈及自己与中国无政府主义运动之关系, 与此 2 不同的是, 研究者们常常谈及这一敏感话题, 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说法: 在平民女学的丁玲女士是一个沉默的青年。她有两个很要好的朋友……, 当这三位青年女性做好朋友的时候, 他们全有很浓厚的无政府主义的倾向。丁玲在写《梦珂》,写《莎菲女士的日记》, 以及写《阿毛姑娘》的前期, 谁都明白她乃是在思想上有着坏的倾向的作家。那倾向的本质, 可以说是个人主义的无政府性加流浪汉(1umken) 的知识阶级性加资产阶级颓废的和享乐而成的混合物。……在描写同样的青年知识女子苦闷的、无耻的、厌倦的不健康的心理状态的《莎菲女士的日记》里, 在说述一个贫农的女儿, 对于资本主义的物质的虚荣的幻灭的可怜的故事《阿毛姑娘》里, 任情的反映了作者自己的离社会的、绝望的、个人的无政府的倾向。当时(1912 —— 1921) 怀着时代的苦闷, 要发泄, 要反抗的她, 思想上带着无政府主义的色彩。(1921 年) 年初, 与王剑虹同赴上海, ……她们接触了一些有无政府主义思想的人, 并随他们参加过一些无政府主义者举办的会议。但丁对无政府主义思想也不满意。一九二一年, 她进入共产党办的由陈独秀、李达等人领导的上海平民女校, 曾上街募捐, 为纱厂女工的罢工做宣传;后来结识了一些无政府主义者, 一九二二年加入无政府党; 随后 3 又脱离无政府党, 进入由共产党人办的上海大学学习。国外学者也注意到了丁玲与无政府主义思潮之关系, 提出了一些看法: 人们还不太了解的是, 丁玲还是一位无政府主义者, ……二十年代初丁玲曾跟活跃于国立北京大学的无政府女权主义组织有过接触。从那些妇女那儿她也许知道曾访问过中国的艾伦。契和多拉, 布莱克两人, 由于无政府主义的影响她参加了一九二三年的玛格莉特, 桑格节制生育和性解放运动。丁玲有可能从埃玛。戈德曼的思想中吸取了一点什么, 因为她有点像俄国人那样把女权主义和无政府主义融为一体。人们可以回顾 1921 年和 1922 年间, 丁玲被它( 指无政府主义——引者注) 的在普遍和睦中实现完全的人类自由的理想主义的教义所吸引, 并参加了一些无政府主义的活动。然而到了二十年代早期, 正如个人主义的结局一样, 马克思主义的兴起破坏了它的吸引力。……因此, 与丁玲有一些联系的上海无政府土义协会于 1922 年中期结束了。在丁玲研究中, 上述说法十分流行。但细读这些文章, 就会发现其中存在着两个问题:一、当学者们说丁玲信仰无政府主义或参与无政府主义活动时, 都没有提供可靠的史料依据, 因此这类说法是否可信, 我们不得而知; 二、当学者们指认丁玲作品有无政府主义倾向时, 往往语焉不详, 一带而过。这 4 说明, 丁玲与中国无政府主义运动之关系, 及其早期作品中的无政府主义倾向, 已成为一个人所共知的问题, 但系统的研究至今尚未展开。丁玲作品既然有无政府主义倾向, 那么丁玲必定接受过无政府主义思想的濡染。一些学者指陈丁玲曾加入过无政府主义团体或信仰过无政府主义, 但都没有提供可靠的史料依据。因此, 梳理有关史料, 考辨丁玲与无政府主义运动之关系, 就成为对该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无政府主义在晚清传人中国, 五四时期达到高峰。“据不完全统计,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到 192 3年, 各地出现的无政府主义团体不下80个, 他们出版的刊物和小册子不少于70 余种。北京、上海、南京、广州、成都等地成为无政府主义传播的中心。这一时期, 丁玲在上海、南京、北京等地辗转求学, 与无政府主义者们有过密切接触, 并深受其影响, 其中可以确定的事实有: 年初, 蒋冰之与好友王剑虹同赴上海, 废蒋姓,改名丁玲, 这是典型的无政府主义行为。无政府主义提倡“三无主义”:“无宗教、无家庭、无政府之主义也”, 将家庭看作社会腐败( 如人人为子女谋私利) 和阶级制度的根源, 因此它吁求废除家庭( 家族), 取缔私有财产, 使每一个体获得独立和自由。废除家庭的直接表现就是废除姓氏。 1912 年, 中国无政府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