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京韵大鼓曲目中的“红楼”文化研究.doc

格式:doc   大小:75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京韵大鼓曲目中的“红楼”文化研究.doc

上传人:apanghuang22 2017/6/21 文件大小:7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京韵大鼓曲目中的“红楼”文化研究.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京韵大鼓曲目中的“红楼”文化研究
京韵大鼓曲目中的红楼文化研究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中最具有影响力的作品,也是被大家公认的古典小说完美之作。作者曹雪芹有着很高的文学造诣,在《红楼梦》中我们不难看出,他用奇妙的手笔描写着世态炎凉、人情世故,深刻地反映封建阶级不平等以及当时家庭腐朽的现状,不免会用到一些深奥的语句,使得读过《红楼梦》的人虽看懂了文字表面的意思,却不能轻松地理解小说所蕴含的深刻学问。京韵大鼓是曲艺音乐中最容易被大众接受的艺术形式,由于他的语言简练,合辙押韵,能够将长篇幅复杂的语言变成短小通俗精悍的唱段,通过聆听京韵大鼓红楼曲目,观众可以更好地感受红楼文化带我们的民俗、哲学思想。
一、红楼曲目的创作来源
京韵大鼓的唱词早期都沿用明清时期的鼓词曲本,后来吸收其他地方曲艺音乐形式(比如乐亭大鼓等)的唱词,最后形成了我们本文所说的京韵大鼓曲目。早在上世纪70年代,《红楼梦》文化就已经渗透到了曲艺音乐中。1983年,天津曲艺团建团30周年,恰逢曹雪芹先生逝世220周年,天津曲艺团演绎了两台《红楼梦》的曲艺专场,受到了各界的好评,这可以说明红楼作品在民间已有了一席之地,且红楼文化的应用在当时就占了极大地比重。其中,一部分曲目是直接从小说中摘录出来,还有一部分曲目是后人创作改编的作品。这些红楼曲目大多是文人特作并吸收其他艺术形式创作出来的,作曲家不但要有一定的文学功底可以读懂《红楼梦》,还需要精通各种艺术形式,这为红楼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红楼唱词的篇幅精悍
通过研究各种曲艺的红楼曲目,我们发现京韵大鼓早在明清时期是以长篇唱词为主,后来流入了城市,随着听众的流动性增加,且受到书场中时间的限制,艺术家们渐渐的开始演唱短篇唱词,作曲家们也纷纷开始创作短篇唱词来适应观众的各种要求。短篇唱词最大的特点就是简洁明快,能在短时间内展示艺术家精彩的演唱技能,所以受到了各层次观众的追捧。《祭晴雯》是红楼曲目中很有代表性的作品,源自《红楼梦》原著的第七十八回,故事生动有趣,在艺术家沈彭年先生的改编下,成为了短小精悍、朗朗上口的唱词,受到许多演唱家的喜爱,被骆玉笙、冯新蕊等名家演绎并推广。
三、红楼唱词的结构独特
京韵大鼓的唱词结构一般由诗篇、正文和结尾三部分组成。红楼唱词也不例外,它的诗篇能够简单提出主旨,正文能够讲述故事,结尾则有不同的功能,它独特的结构使它在演唱中层次分明,婉转流畅。下面以《宝玉娶亲》为例来分析红楼曲目的结构。
(一)《宝玉娶亲》的诗篇也是正文的引子。曲目引子写道中秋十五月轮高,月下人园乐更饶。金茎玉露空中落,桂子天香云外飘。嫦娥应悔偷灵药,弄玉低吹引凤箫。它的性质有如单弦牌子曲中的曲头,一般可以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伏笔并交代故事即将发生的时间背景、时代背景等,且每一个诗篇都是与主题紧密联系。
(二)《宝玉娶亲》的正文也就是曲目的主要部分,是所述故事的主体,篇幅比例较大,句数不固定。本曲目正文划分为两大部分,每段落最后一句(又称甩板句)都是为了加强唱腔结束感,常在句间加用垛字,在句末加用搭尾词。第一段的甩板句是听见,珠络银光华灿,香焚宝鼎篆烟飘,五彩悬门多喜气,红毡铺地一条条,宾相插花披红绵,乐工击鼓捧笙箫。这里七字垛的巧妙使用,是曲艺音乐中普遍的格式之一,之后的面庞儿红润精神儿爽,笑语儿香甜意兴儿豪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