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2
文档名称:

诗与禅.doc

格式:doc   大小:103KB   页数:3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诗与禅.doc

上传人:apaihuai106 2017/6/21 文件大小:10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诗与禅.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 诗与禅关键字:诗禅禅宗是最具中国气派的佛教, 也可以说它是中国自己的佛学。佛教自东汉传人中国以来, 到唐代禅宗的建立,花了 600 年的时间,这是中国对佛教这种外来文化的漫长的消化过程。禅宗的通达、印“放的精神, 质朴明快和讲求实际的作风, 都是中国固有的民族性格的表现。也正因为如此, 所以禅宗一出现, 就表现出很强的生命力,其影响迅速扩大到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对文学的影响当然也非常显著。唐宋时期, 诗人与禅僧交往是一种很时髦的事, 象唐代的王维、韦应物、刘禹锡、颜真卿、权德舆, 宋代的苏轼、黄庭坚等人, 都与禅僧过从甚密, 他们都是禅的爱好者, 有的甚至是忠实信奉者, 所写的诗有着浓厚的禅味。杜甫是一个“一饭未曾忘君恩”的典型的儒家诗人, 但连他也说过:“余亦师粲可, 身犹缚禅寂。”(《夜听许十一诵诗爱而有作》) 韩愈是个排佛很激烈的人, 但他后来也忍不住和禅僧交往起来, 可见禅宗对当时诗人的吸引力。再从禅僧方面来看, 由于禅宗扫除了种种戒律和坐禅仪式, 他们也就有充裕的时间去与公卿文士交往、去涉猎外典、去搞艺术。禅宗中的诗僧很多, 如唐 2 代的灵一、清江、皎然、灵澈, 五代的贯休、齐己, 宋代的惠崇, 参寥、洪觉范都是很著名的, 他们在诗中除了证性谈禅之外,也吟咏世俗情,文人士大夫很欣赏他们的作品。此外, 在禅家内部的参禅悟法的功课中, 诗歌也是很重要的工具, 祖师开示机缘, 门徒表达悟境, 往往离不开诗。诗与禅的联系既然如此密切, 那么人们从理论上来探讨二者的关系,也就是很自然的了。概观唐以后的人对诗禅关系的看法, 似乎可以归结出这样几种意见, 一是诗禅相异说, 二是诗禅相似说, 三是诗禅相同说。对于这几种意见,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它们哪个对、哪个错, 因为它们有各自的不同角度, 所以意见难免有互相抵牾的地方。但如果拨开这些浅层上的现象, 我们即可发现各派理论在深层上的相互补充, 它等待着我们今人在综合各代各派意见的基础上把它发明出来。一、诗禅相异说如果从较为外在的角度来看禅的宗旨, 它与诗的对立性是很明显的。佛家所主倡的本体是寂然不动的自性, 而禅宗则把这种自性看成是每个人的空明静寂的本来心情, 六祖惠能说: 内见自性不动, 名曰禅。就是说, 禅家是以发现自己的 3 本心, 回复到自己本心为归依的。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看这种“本心”,它实际上是不被外界所惑、不动心起念, 没有分别心、没有执着心,当然也更没有感情活动的-- 种主观状态。惠能所谓“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就是这种境界。黄檗曾把佛心比作恒河的沙子:“诸佛菩萨释梵诸天步履而过, 沙亦不喜; 牛羊虫蚁践踏而行, 沙亦不怒; 珍宝馨香, 沙亦不贪;粪尿臭秽,沙亦不恶。”( 《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 它没有喜怒哀乐之情, 因此也就能处处自在, 而诗则完全相反。按照中国传统的见解, 诗的核心不是别的, 就是喜怒哀乐的感情,它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而且中国传统诗论中所特别推崇的是诗人的忧患意识,强调悲愤的感情是好诗的来源,古人赏乐以悲为美, 司马迁说诗经三百篇都是“圣贤发愤之所作”, 韩愈讲“不平则鸣”, 以及后人所谓的“诗穷而后工”、“不愤不作”等等, 都是这种例子。如果说,一切感情都属于佛家所要扫灭的“烦恼”之列, 那么悲愤的感情是表现得最直接、最强烈、也最折磨人的烦恼, 所以也就更为佛家所不容。韩愈有一篇《送高闲上人序》,是写给- 位叫做高闲的和尚的,他是个书法艺术的爱好者, 特别喜欢学张旭的字。但韩愈老实不客气地告诉他: 书法是情感的表现, 张旭的书法之所以写得好, 是因为他“喜怒窘穷, 忧悲愉陕、怨恨、思慕、酣醉、无聊, 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而僧人却是“一生死、解外腰,其心 4 必泊然无所起, 其于世必淡然无所嗜”, 心中没有张旭的情感, 只是外在的学****张旭的笔法, “未见其能旭也”。韩愈这里所说的虽然是书法, 但其道理尤其适用于诗。后来明末人陈宏绪说: “诗以道性情,而禅则期于见性而忘情,说诗者曰: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而咏歌之,申之曰: 发乎情,民之性也。是则涛之所谓性者,不可得而指示,而悉征之于情。而禅岂有是哉? 一切感触等于空华阳焰, 漠然不以置怀, 动于中则深以为形, 而况形之于言乎? ……既已出尘垢而学禅,其又安以诗为?”( 《尺牍新钞》二集, 《与雪崖》) 就是具体说到诗与禅的这种对立。此外, 因为禅家认为自性这个道体超脱一切分别、对待关系, 超脱一切色相, 所以它不能用语言文字来表述。反过来讲, 一切企图表述道体的话, 包括佛家的所有经典, 都不是“第一义”。百丈怀海禅师说: “但有语句,尽属法之尘垢,但有语句, 尽属烦恼边收; 但有语句, 尽属不了义教, 但有语句, 尽不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