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细节描写
1
什么是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就是把细小事物,如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个特点用特写镜头把它放大,通过准确、生动、细致的描绘,使读者“如见其人”“如睹其物”。或者说所谓细节描写,就是对某些细小而又能很好地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择细节的时候要从细微处着手、从大处着眼、小中见大,让小的细节反映人的思想状况、社会风貌。鲁迅在他的小说《孔乙己》中写孔乙已第一次出场,在买酒时他“排出九文大钱”,这一细节表现出孔乙己作为底层文人讲面子、好显摆、穷酸迂腐的个性,揭示了封建制度对人的迫害。
11
(3)细节描写在文章中不是越多越好,而应选择具有代表性、概括性、能反映深刻主题的事。比如,鲁迅在《祝福》里几次写到鲁四老爷“皱一皱眉”,这种面部表情的细微变化,便深刻地暴露出封建绅士厌恶寡妇、维护旧礼教的反动立场和丑恶灵魂。
(4)细节描写必须典型真实。所谓真实,是指细节描写能够精确而又惟妙惟肖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的特征。所谓典型,是指描写的细节,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能够通过个别的、细小的事物,反映一般与全貌,由现象揭示本质。比如,
12
赵树理《套不住的手》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圆圆的指头肚儿像用树木做成的小耙子”, “都像半个蚕茧上安了指甲”。这一段细节描写既真实又典型,突出其主人公的特征,也表现劳动人民那种健壮、勤劳的共性特征。又比如朱自清在《背影》中对父亲爬月台时吃力样子和动作的描写,突出了父亲对我无私的爱,让每个读者感动不已。他的成功之处在于对父亲动作的细致观察和准确地表达。
13
(5)语言要精炼。有些同学认为细节描写就是描写上的不厌其烦,越详细越好,这种看法是不准确的。要抓住最传神的点去描写,而其他地方可以一带而过,细节描写不等于啰嗦。
总之,细节虽小,但不可小视其作用。好的细节描写能够使人物性格鲜明,活灵活现,增强内容的真实性、生动性和感染力。细节描写是场面中的一个个点,没有它也就构不成场面;它还是情节中的一粒粒珠子,失去它情节就不会连贯起来。
14
例文1:
班中趣事
两节晚自习中间,为了活跃一下气氛,老师建议大家推选一个同学到讲台前唱歌。
咦,这可是件有趣的事,选谁呢?歌还没唱,教室里的气氛已经活跃起来。大家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像是一群小蜜蜂,飞进了百花丛,嗡嗡嘤嘤,又像是一群小黄雀,蹬上了向阳枝,唧唧喳喳。教室里简直开了锅!
“选班长!”不知谁喊了一嗓子,这喊声刚落,全班都异口同声附和:“对,选班长!”几个男生还一个劲儿起哄:“班长,来一个!班长,来一个!”呵,可真热闹!
15
没说的,班长张雪青走到了讲台前。老师问她唱什么,她大大方方地说:“我给大家唱首《童年》,愿大家重返童年的愉快。唱得不好,大家别笑我。”——还一本正经的,班长可真有意思,哈哈……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地叫着夏天……”班长唱得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一会儿婉转迷人,一会儿却又走了声调。大家都在偷偷地乐,可又怕让她看见,只好低着头,捂着嘴,有的把脑门顶着桌边。班长唱完了,大家才抬起头,用欢笑和掌声祝贺她演出成功。班长却出乎意料地给大家鞠了一个九十度的大躬。哈哈,这
16
下班里又开了锅,班长可真有意思。老师也笑,他说:“看到大家这么高兴,老师也年轻了,为了让今晚更美好,再请位同学为大家演唱,好不好?”
“好!”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响应。
“谁来唱?”老师用微笑召唤勇敢的人。
“谁唱?”同学们像回音壁的回声。哈哈,同学们可真调皮。
“我来!”大家都循声望去,是杨海岩,她已大步走向了讲台,戴着她那顶小红帽,脖子上挂着的钥匙亮晶晶的,一闪一闪。杨海岩是从老远
17
老远的定福庄新转来的同学,唱歌如何,还真是个谜。
一霎时的沉寂,“哗——”掌声四起,好久才干息。
杨海岩先冲着大家,眨巴眨巴大眼睛,调皮地作了一个揖,然后在大家的笑声中说:“待会儿我唱的时候,请大家不要像笑张雪青似的笑我,要不我也该忍不住了。”话音刚落,自己先笑弯了腰。好嘛,她把我们全都揭发了,看一会儿不揍她一顿。话虽这样说,可同学们眼睛里个个都闪烁着友善与喜爱的光彩。
18
杨海岩开始唱歌了,她唱的是《踏浪》,那歌声清脆悦耳,没想到,这“小红帽”还真有点唱歌的天才。
教室里顿时静下来,同学们个个都听得出了神。我也闭上了眼睛,还一个劲儿地晃着脑袋,脚底下打着拍子。
一首歌唱完,掌声四起。杨海岩又唱子一首《幸福在哪里》。歌声时时让我们联想起美好的现实,又时时把我们带入梦一般的幻境。是啊,幸福在哪里?它不在绿阴下,也不在温室里,它在辛勤的汗水里,也在我们欢乐的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