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5
文档名称:

养老金收支平衡精算模型.doc

格式:doc   大小:40KB   页数:3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养老金收支平衡精算模型.doc

上传人:wz_198614 2017/6/21 文件大小:4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养老金收支平衡精算模型.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养老金收支平衡精算模型摘要本文针对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的问题, 通过建立合理的假设, 综合运用 Logistic 阻滞增长模型、傅立叶级数拟合、折现率、精算模型等方法讨论影响职工养老金的各因素, 并对影响养老金的各个因素作了详细的分析和提供了较为实际的建议。针对问题一, 假设在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稳定增长的情况下, 根据附件提供的数据, 运用曲线拟合和 Logistic 增长模型, 建立年均工资预测模型。首先对原数据进行简单的曲线拟合, 结果成指数趋势增长, 而指数的增长趋势与经济发展规律和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不符, 属于理想状况; 之后通过引进与经济发展相关的 Logistic 增长模型对山东省职工的年均工资进行预测,并采用四点法求得 Logistic 增长趋势方程的最大上限值,确定 Logisti c 增长模型的趋势方程式, 最后采用 R 方检验法进行检验。预测得到山东省 2011 年的年均工资为 元,在 2021 年实现年均工资翻一番( 元), 2035 年时年均工资翻两番, 达到 元, 整体上符合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针对问题二, 建立养老金替代率计算模型。首先根据养老金原理得出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公式,运用问题一的 Logistic 增长模型,并在考虑职工年龄阶段性跳层的基础上,引用傅立叶级数拟合 60-64 岁阶段的月均工资,获得 2000-2034 年各年龄段年均工资,在此基础上,借助 MATLAB 编程解出各缴费年龄段的替代率。最后对替代率进行灵敏度分析。针对问题三, 建立养老保险基金缺口分析模型。首先分别从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方面讨论缺口情况, 并在引进折现率的基础上综合讨论养老保险基金的缺口情况, 主要针对社会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基金两方面进行分析, 最后推算缴存的养老保险基金和领取的养老金之间的平衡点。针对问题四, 建立养老保险收支平衡精算模型。首先对影响养老保险收支平衡的因素进行取舍, 忽略社会统筹基金中其他相关因素对收支平衡的影响, 只重点考虑影响个人账户的收入和支出的相关因素。通过考虑社会平均退休年龄、平均余命、生存概率等因素, 并根据未来给付精算现值等于未来缴费精算现值的精算平衡方法, 对个人账户养老金在计算时点的缴费现值和未来给付精算现值进行比较, 得到收支平衡时的替代率与退休年龄和工资增长率的关系, 并算出当满足目标替代率时退休年龄和工资增长率的范围。然后针对本问题养老金平衡模型的影响因素作了分析和提供了建议措施。最后, 通过对中国养老保险的现状和弊端做了简单的分析和提出相应的建议。关键词: Logistic 傅立叶级数拟合折现率灵敏度分析养老保险平衡精算模型目录摘要......................................................................................................................... .................... I 1 、问题重述......................................................................................................................... ..... 12 、问题假设......................................................................................................... ................ ..... 13 、符号说明......................................................................................................................... ..... 24 、问题分析................................................................................ ......................................... ..... 3 背景分析..................................................................................................................... 3 问题一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