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孝”字为先.doc

格式:doc   大小:17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孝”字为先.doc

上传人:平儿 2022/7/16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孝”字为先.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孝”字为先
陈士良 倡导新时代的“二十四孝”,并充分利用节庆效应来弘扬和传播中华孝文化,是应对老龄化的不错选择之一。

根据我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按照联合国的传所乐难题,除了政府应不断强化其社会保障功能,构建和谐社会化养老保障体系外,弘扬和发展以中华孝文化为核心的家庭养老文化乃应对挑战的切实可行之道。

“孝”字当先
最古老的汉字――甲骨文中已出现“孝”字。《说文解字》曰:“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自古以来,“孝”一直就是中国家庭生活乃至社会生活中基本的道德规范,所谓“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中华孝文化更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的一枝奇葩,它以“子女敬亲养亲”为核心价值取向,形成了一整套尊老敬老的道德伦理、风俗礼仪和行为规范,成为中华民族整体生存方式和深层次文化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孝”也是一种亲情的感恩反馈,即对自己生身养育的父母应尽子女的本分和义务。“孝顺”并不只是个名词,而更多的应视作为动词,即孝顺就是要子女为父母做出让他们感到生活的幸福,心安理得的行动。
孔子曰“人之行莫大于孝”,曾子《孝经》有云“夫孝,德之本也”; 《国语?周语》中曰“孝,文之本也。”《》中有“孝,礼之始也。”所谓“事亲,事之本也”――尊亲、事亲是人生之根本,是最大的事情。以典型事例反映事亲、尊亲、孝亲的“二十四孝”更影响了中国社会几百年。许多西方人非常羡慕中国文化中浓厚的家庭亲情。西方有人称养老院“像被伪装起来的俘虏收容所”,它根本无法替代“与祖父母、子孙一起生活,分享真正人生乐趣的‘三代同堂’”。虽然时至今日对于大多数中国家庭来说,真正意义上的“三代同堂”、“四世同堂”的生活方式已经淡出,但是家庭亲情依然浓烈。较之其他国家和民族,中华民族的孝文化源远流长,以孝文化为核心的家庭亲情反映的是中华民族的深层心理和国民性格,以孝文化为核心的养老、敬老模式应该成为中华文化的又一有机组成部分。

新“二十四孝”
孝是文化,更需要行动。营造以孝文化为特征的新型的养老氛围,我们必须充分了解老年人之真实需要。
与以往相比,当下老年人的生理机能已有显著改变,老年人的生活价值观也有很大的变化,使得现代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老年人同样有不同层次的需求。从较低层次的生理需求来看:老年人在饮食方面,较注重保健,讲究食物的营养搭配和饮食禁忌;在服饰方面,追求与自己年龄相符的、轻便、保暖、透气和适用的服装。从安全需求来看:老年人的安全需求集中在医、住和行三个方面。从较高层次的归属与爱的需求来看:老年人首先需求的是能享受家庭的温暖,能与子女共享天伦之乐;其次,老年人需要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渴望与他人接触和交流,以排解生活中的寂寞;对于一些丧偶老人,他们还有对爱情的需求,他们希望能有一个伴侣相儒以沫,共度余生。从自尊的需求来看:老年人更需要他人的尊重。从最高层次需求的自我实现的需求来看:许多老年人还想找份工作,以证明自已的社会价值;也有些老年人想实现未了的心愿,完善自我。
现代科技的发展,让我们越来越方便于尽孝。经济的发展,使我们越来越有能力更好地尽孝。古代的“二十四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