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王安石:明妃曲二首
【明妃曲二首】
作者:王安石
原文:
(其一)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徘徊顾
影”,着重刻画她的神态;一面从“君王”眼中,写出“入眼平生未
曾有”,并因此而“不自持”,烘托出明妃容貌动人。所以“意态白来
画不成”一句是对她更进一层的烘托。“意态”不仅是指容貌,还反
映了她的心灵。明妃“徘徊顾影无颜色”正是其眷恋故国无限柔情的
表现。至于“杀画师”这件事,出自【西京杂记】。【西京杂记】是小
说,事之有无不可知,王安石也不是在考证历史、评论史实,他只是
借此事来加重描绘明妃的“意态”而已。而且,这些描绘,又都是为
明妃的“失意”这一悲剧结局作铺垫,以加重气氛。
上面写“去时”,下面写“去后”。对于去后,作者没有写“紫台朔漠”
的某年某事;而是把数十年间之事,概括为“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4着尽汉宫衣”。这两句间,省略了“然而犹且”,意思是说:“明妃心
里明知绝无回到汉宫之望,然而,她仍眷眷于汉,不改汉服。”
近代学者陈寅恪曾经指出,中国古代所言胡汉之分,实质不在血统而
在文化。孔子修【春秋】就是“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的。而在历
史上尤其是文学上,用为文化的标志常常是所谓“衣冠文物”。【左传】
上讲“南冠”,【论语】中讲“左衽”,后来一直用为文学典故。杜甫
写明妃也是着重写“环佩空归月夜魂”,这与王安石写的“着尽汉宫
衣”,实际是同一手法。杜甫、王安石皆设想通过“不改汉服”来表
现明妃爱乡爱国的真挚深厚感情,这种感情既不因在汉“失意”而减
弱,更不是出于对皇帝有什么希冀(已经“心知更不归”了),不是
“争宠取怜”。因此,感情更为纯洁,形象更为高大。接着又补上“寄
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把明妃一心向汉、历久不渝的心
声,写到镂心刻骨。梅尧臣也说“鸿雁为之悲,肝肠为之摧”。王安
石写得比梅尧臣更为生动形象。
最后,又用“家人万里传”来说,以无可奈何之语强为宽解,愈解而
愈悲,把悲剧气氛写得更加浓厚。更妙的是:笔锋一带,又点出了悲
剧根源,扩大了悲剧范围。明妃这一悲剧的起点可叙从“入汉宫”时
写起。汉宫,或者说“长门”,就是【红楼梦】中贾元春所说的“见
不得人的地方”,从陈阿娇到贾元春,千千万万“如花女”,深锁长闭
于其中。以千万人(有时三千,有时三万)之青春,供一人之婬欲。
宫女之凄凉寂寞,可想而知,而况宫女的失宠与志士的怀才不遇,又
有某种情况的类似,所以从司马相如【长门赋】到刘禹锡的【阿娇怨】,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5还有【西宫怨】之类,大都旨写这一题材,表现出对被侮辱、被损害
的广大宫女的同情,或者抒发出“士不遇”的愤慨。唐人“宫中多少
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早在王安石之前就描写过了,只是说得
“怨而不怒”;王安石却多少有点怒了。李壁说: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