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关于闽南的端午节风俗
泉州端午节习俗
一是杀毒、驱虫、避邪。按古人的说法,端午节时分,各种毒蛇、蚊虫进入繁盛期,侨乡泉州端午节有许多祈福消灾习俗,如小孩胸佩香袋、泡雄黄酒、炒午时盐、用兰草水
关于闽南的端午节风俗
泉州端午节习俗
一是杀毒、驱虫、避邪。按古人的说法,端午节时分,各种毒蛇、蚊虫进入繁盛期,侨乡泉州端午节有许多祈福消灾习俗,如小孩胸佩香袋、泡雄黄酒、炒午时盐、用兰草水洗浴、采草药作午时茶,等等。
侨乡泉州端午节有许多祈福消灾习俗。端午节降临前,人们在大门、房门的门楣之上悬插五种植物,即榕枝、艾叶、菖蒲、柳枝和大蒜头,俗称“五瑞”。这些多为芳香科植物,能发出肯定气味,可以杀菌并驱除蚊蝇。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风俗》:“端阳……悬蒲艾及桃枝于门,贴符及门帖。”
炒午时盐是什么:端午节当天中午12时前后,家家主妇常取茶叶和盐少许,入锅热炒,炒至盐色发乌为止,然后趁热包好保藏,作为家庭药茶,每逢盛暑肠胃发生毛病,取午时盐茶冲泡饮服,颇能见效。据说此民俗为闽南、粤东、浙南一带特有。
端节这天,农村家庭还会生起火炉子,关闭门窗,把苍术、蝉蜕或艾叶放在炭火上燃烧,烟熏满室,使其发出剧烈气味,以薰杀房间内的细菌蚊虫。这是一种特别科学的中药室内薰杀消毒方法。
泉州还有给小孩佩戴续命缕和香袋之习俗,用以驱毒辟邪。取五色丝线拧成一般,系于小孩手臂上,自五月五日系起,始终至七月七日“七娘妈”生日,才解下来连同金楮燃烧。据清·乾隆《泉州府志》记载,这项习俗自汉代开头,至今已经传承2000多年。
泉州端午节美食
二是吃碱粽子、发糕等传统美食。今年高考过后正逢端午节,泉州街头早有商贩销售粽子,据说吃粽子有祝愿高中之意,这项美食因此更受人们喜爱。
烧肉粽,是泉州美食的代表,汉族特色的闽南风味小吃。端午节时泉州家家户户备有肉粽,供奉神明先祖。唐·《开元遗事》云:“宫中端午造粉团、角黍贮盘中,以小角弓射之,中者得食。”由此知唐之前即有角黍(粽)。
泉州小吃烧肉粽的馅料有红烧肉、香菇、虾干、干贝、板栗、花生、莲子、卤蛋等。煮好的肉粽,拨开棕衣,香气扑鼻,色泽闪亮,香味扑鼻,油润不腻。
不过,对游历在外的泉州人来说,自家包的粽子才是最美味。
吃煎堆,堆即麦粉(或米粉,地瓜粉均可),以及其他配料调成糊状粉团,下油锅煎成一片一片的圆形软饼;有甜堆(配料用红糖)和咸堆(配料用绿豆芽、韭菜和小白虾或海蚝煎)两种。《泉州府志·卷20·风俗》:“端阳……以米粉或面和物于油内煎之,谓之堆。”
关于煎堆补天还有一个传奇:民间传奇是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