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五节:真体腔不分节的动物
——软体动物门(Mollusca)
软体动物是动物界的第二大门,约11万种以上,仅次于节肢动物门。大多具贝壳,故又称为"贝类",研究贝类的形态、生态、生理、发生和分类等方面的科学,称为"贝类学"。软体动物的形态结构变异较大,但基本结构相同。
一、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一)身体一般分为头、足及内脏团3部分:
1、头部:位于身体的前端。运动敏捷的种类头部十分发达,其上有口、眼、触角等摄食和感觉器官,如乌贼、蜗牛、田螺等;行动迟缓的种类头部不发达,如石鳖;穴居或营固着生活的种类头部已消失,如河蚌、角贝等。
2、足:位于身体腹面,为肌肉质突起。由于对环境的适应,足表现为块状(腹足纲)、斧状(瓣鳃纲)、柱状(角贝)或腕状(乌贼)等。少数种类的侧部(侧足)特化成片状,可游泳,称为翼或鳍,如翼足类。也有退化,失去运动功能,如扇贝等。
3、内脏团:即躯干部。是消化、循环、生殖等内脏器官集中的地方,为不分节的柔软团块,常位于足的背侧。多数种类的内脏团为左右对称,少数种类扭曲成螺旋形,不对称,如螺类。
(二)具外套膜:
外套膜是身体背侧的皮肤向下延伸的包着身体的皮膜,由内、外表皮和其间的结缔组织组成。外套膜的形状也各不相同,如蚌为2片,悬垂于身体两侧;乌贼为筒状,覆盖着整个内脏团。外套膜与内脏团之间的空腔为外套腔,腔内除鳃外,还有消化、排泄、生殖等器官的开口。左右2片外套膜常在后缘处形成出水孔和入水孔;有的种类出入水孔延长成管状,伸出壳外,称为出水管和入水管。
(三)具贝壳:
由外套膜外层表皮分泌形成。常分为3层:①角质层——很薄,由贝壳素构成,具各种色泽;②棱柱层——很厚,由柱形的碳酸钙结晶所构成;③珍珠层——由叶片状的碳酸钙组成,表面光滑,具珍珠色彩。贝壳是动物适应不活动的生活方式而发展起来的一种保护性的结构。贝壳的数量和形状是分类上的重要依据。
外层和中层由外套膜边缘分泌形成,随着动物的生长逐渐增大,但不加厚;珍珠层由整个外套外表皮分泌形成,在贝壳形成后,随着动物的生长可以不断地加厚。珍珠也是外表皮组织分泌形成的,当外套膜受到微小沙粒等异物侵入的刺激后,受刺激的上皮细胞即以此为核,将至于两层表皮之间的结缔组织中的异物包裹形成珍珠囊,珍珠囊分泌珍珠质一层一层地将其包住,逐渐形成珍珠层。
(四)消化系统:
消化管发达,少数寄生种类退化。口腔内常有颚片及齿舌。颚片一个或成对,可辅助捕食。齿舌是软体动物特有的结构,是口腔底部舌状突起的表面的多列角质细齿,似挫刀状。齿舌依附的舌状突起组织具伸缩肌,依靠肌肉的收缩能使齿舌翻出并锉碎食物。齿舌上小齿的形状、数目和排列方式变化很大,但各类群较稳定,为鉴定种类的重要依据。
除具消化管外,还有唾液腺、肝脏等消化腺体,有的种类具晶杆。
(五)呼吸系统:
软体动物是动物界中最早出现专职呼吸器官的类群。水生种类用鳃呼吸。鳃的形态各异,鳃轴两侧均有鳃丝,呈羽状,为楯鳃;仅鳃轴一侧生有鳃丝,呈梳状,为栉鳃;有的鳃呈瓣状,为瓣鳃。鳃的数目因动物的种类而不同,一般与心耳的数目相当。陆生种类均无鳃,其外套腔内部一定区域的微细血管密集成网,形成肺,可直接摄取空气中的氧,不过这种"肺" 只能在潮湿的环境条件下发挥作用,所以这些陆生种类多数在夜间或阴天活动。
(六)体腔与循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