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中部地区高新区与产业集群互动崛起应采取的几大战略.doc

格式:doc   大小:19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部地区高新区与产业集群互动崛起应采取的几大战略.doc

上传人:住儿 2022/7/17 文件大小:1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部地区高新区与产业集群互动崛起应采取的几大战略.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部地区高新区与产业集群互动崛起应采取的几大战略
朱小理 [摘 要] 中部地区的发展必须确立适合自己特点的经济发展模式,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跨越式发展道路?本文认为,中部地区高 新区与产业集群互动崛起应采取以下几大战略:加速中部地区高?污染严重,既不能科学的持续发展,也形不成核心竞争力,不能加快本地经济发展的速度?中部地区发展也要借鉴东部的这一经验,把有条件形成产业聚集基地和市场集散中心的小城市?小城镇发展成区域带动中心,建设好中部地区的特色小城镇,加速中部地区小城市?小城镇的高新区与产业集群的发展?大中城市也要吸纳农业人口,根据中国国情,吸纳量会受到限制?从城市化发展进程中,我们要做到发展大中城市和发展小城市并重,发展大中城市和发展中小城市高新区与产业集群并重,这是符合中部地区实际的成城镇化模式?

三?加速中部地区高新区与产业集群崛起的科技联动战略

世界各国以及国内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表明,实现一个区域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坚持和依靠科技带动?在中部地区崛起的联动发展战略中,首先必须实现科技的联动发展,构建科技联动发展的各种平台,支持高新区与产业集群的发展?
科研资源优势明显将为科技联动发展?高新区与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现实的保障条件?以湖北省为例,目前全省共有各级各类研发机构2000多家,普通高等院校76所,国家重点实验室13个,国家重点学科57个,在鄂两院院士48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0多万?此外,合肥?长沙也是国家重要的科研基地?合肥是除北京以外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布局最密集的城市之一,是我国战略能源?信息安全?国防安全的重要研究基地,承担着第四代战略能源?量子通信?电子对抗?大气光学等一批重要的国家科学研究和国家安全战略高技术研究任务?长沙也是中部地区教育和科研的重要基地,现有高等院校30所,其中“211工程”院校4所,拥有一批像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中国电子48所这样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研院所?从国家统计监测情况看,2003年湖南和湖北两省的科技产出一级指标分列全国第六位和第十位?

四?加速中部地区高新区与产业集群崛起的互动城市重点布局战略

以武汉为龙头,长沙?合肥?郑州?南昌?洛阳?株洲?襄樊等高新开发区为增长极,36个省级高新区为支撑,重点发展光电子信息?新材料?先进制造技术?生物医药四大高科技产业高新区与产业集群?
中部地区6省的高新区与产业集群经过近10年的建设与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截至到2002年,共有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8个,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29个,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2002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达到1482亿元,工业总产值1294亿元?从高新区的空间分布上来看,全国的53个高新区中,中部地区有14个?

五?加速中部地区高新区与产业集群崛起的互动集成战略







在中部地区6省产业协同发展机制下,形成跨地区?跨产业的高新区与产业集群产业链创新组织,多层次?多形式地组织和扶持高新区与产业集群创新主体(科技创新主体?产业创新主体),以政府的协调和支持为基础?企业创新能力的培植为核心?市场和社会环境优化为支撑,通过政府?产业?社会?市场多维协同作用,构建高新区与产业集群产业链,有目标?有重点?有步骤地实现从区域经济协同向核心能力协同?地域集群转向核心能力集群,从而形成一大批具有强大竞争力的高新区与产业集群产业创新主体?


围绕中部地区战略产业中高新区与产业集群龙头企业的技术需求,结合其产业存量基础,由传统的按行政区划规划扶持高新区与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向以高新区与产业集群区域核心能力?区域核心品牌?行业需求特征?高技术水平为标准进行聚类重点扶持?突破发展转变,选择并重点支持有特色优势的高新区与产业集群产业主体群,跨越行政区划?空间界限,定位于国际竞争和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建立起跨地区?具有世界级和国内先进水平的高新区与产业集群龙头企业群,形成一些有特色的高新区与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并注重高新区与产业集群区域品牌与企业品牌的协同,从而带动地方经济?乃至地方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


中部地区中小企业数量多,但高新区与产业集群各自为战?集群水平低?总体的竞争力比较低?因此,中部地区高新区与产业集群中小企业群的发展宜采用借势扩张的集群创新模式:一是充分利用现有的高新区与产业集群产业基础?产业基地,推进集群化发展;二是利用高新区与产业集群龙头企业群的核心能力和品牌延伸,适时进行高新区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