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有关图形教学的教学反思
在进行《长方体的认识》教学时,我有一个很深的感受,要想使学生建立起对于图形的空间观念,就得多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也就是学生记忆的过程,是学生在头脑中建立空间图形的过程,这比枯燥的抽象有关图形教学的教学反思
在进行《长方体的认识》教学时,我有一个很深的感受,要想使学生建立起对于图形的空间观念,就得多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也就是学生记忆的过程,是学生在头脑中建立空间图形的过程,这比枯燥的抽象的教学效果要好的多。
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第一课时时,由于学生没有把长方体和正方体准备齐全,动手操作的机会很少,也就没有办法通过比较、观察来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更没有办法建构空间模型了,上课效果可想而知很不理想。在第二课时时,每个学生都准备了学具,但我不急着要学生马上去操作、讲新课,而是让学生先摸一摸,而且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先上面、再下面、先左面、后右面、先前面、再后面,让学生通过摸感受“相对”的概念,相对是面对面的,中间还隔了一个面。有很多很多学生自己说出这一特点,这比老师直接陈述记忆更深刻。接着我让学生再通过摸、比较感受相对的面的面积是相等的,学生很容易就比较出来了,并且映入了脑海里,在辨析“相邻面”:两个面紧挨着就叫做相邻面,一般长方体中相邻的两个面面积不相等。这些都是老师提出要求,学生通过实际观察、比较、自然得出的结论。
面说完了,在说“棱”:老师先提出问题,长方体有多少条棱?学生通过摸一摸、数一数的办法得到,在边摸边数的活动中,我要求学生按棱的长度进行分类,发现棱长的特点,与同桌交流一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做的就是指导他们有顺序的观察,细心的观察,让学生摸、数的过程中,将长方体和正方体棱长的特点牢记在脑海里,并建构起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框架。
在进行了摸一摸、比一比之后,我设计了几道练习题,包括填空、判断、选择等,我发现学生答题的速度快了,这说明他们已经掌握了。接着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长是4厘米,宽是4厘米、高是,2厘米的长方体是什么样的,学生马上就能说出“就像老师讲台上的一样,”看来学生已经在头脑中建构起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很让人高兴。
通过两次的比较教学,让我深刻体会到实际操作对认识图形,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在后面教学《展开与折叠》,我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长方体,将其展开,观察展开图,并与同学交流你的发现,老师要做的就是适时的引导,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展开图的特点,学生很快就发现了其特点,这也证明实际操作确实能帮助学生建立关于图形的空间模型。
反思:虽然在关于图形的教学中,实际操作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学习方法,但是老师也不能全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而不去做必要的引导。作为老师,我们还应该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将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分层次进行,每一步都有明确的目标,但关键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实际操作不是走过场,老师要有耐心。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涉及面不妨宽一点,知识不妨挖深一点,但要让学生接受,老师就得细致的设计,做好铺垫,层层深入,有水到渠成的感觉,我在教学中还欠缺这一点。
学生学习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老师在讲课前要精心备课,巧妙设计,督促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争取在第一次讲时就把问题讲清、讲透,要不然还得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