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生产过程现场质量控制与管理
杨国栋
7/15/2022
1
实施GMP的目的
消灭差错(混淆),避免污染和交叉污染,确保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均一性。
7/15/2022
2
GMP的四个基本要素
,是百分之百的混淆。
同样如果在某一较大区域分设几条包装线,中间没有隔墙分开,则同样易发生包装材料或成品的混淆。
7/15/2022
19
厂房条件因素
4)没有门或锁以及区域无标签
生产房间,尤其是有粉尘的房间没有门的话,则容易受到外来产品的粉尘的相混,也易污染其他区域的产品。
一些关键性的区域,如果不安装门锁,外来无关人员的进入会有意无意给生产带来差错。
进行某一操作,区域或门外无标签来标明所生产的产品,则易带来差错
7/15/2022
20
设备因素
1) 设备设计不合理:
设备设计本身不合理,存在有看不见摸不着而又积聚物料的死角,则易产生混淆。
2) 设备无编号,BPR上无记录:
有关的主要设备、容器如果无编号或无标签,BPR上又无明确指明,生产中就极易出现混乱。
3) 设备的清场或清洁不彻底:
清洁或清场不彻底,上一批的物料或标签留到下一批,产生混淆。
7/15/2022
21
材料因素
1) 装有物料的容器无标签或标签脱落
这种情况一般容易发生,工作过程中千万不能忽视。
2) 物料存放混乱或无容器盛放
如果同一批产品的有关物料不集中堆放,生产时易产生差错。
7/15/2022
22
人员因素
万事皆人为,所有差错几乎都是人引起的,但关键还是生产管理人员,据统计,差错有70—80%应归罪于管理人员,20%—30%归罪于操作人员。
1)管理人员管理不力
管理人员本身不遵守GMP-SOP,或不指导操作人员或监督不力,有错不纠,这必定会引起各种差错。
7/15/2022
23
人员因素
2)工作压力过大,精神紧张
人在高度紧张的情况下易发生工作差错,应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工作环境。
3)人员的培训不够或工作态度不端正
培训是提高员工素质的一个最重要的手段,没有足够培训的员工是不能进行生产操作的。
员工工作态度不端正,人为的产生差错,应严肃处理。
7/15/2022
24
制度因素
1)无双重复核制
双重复核制是保证生产按SOP及工艺要求进行操作的必要手段,在一些关键的步骤如没有这一制度将带来极大的差错。
2)无产量检查制(或物料平衡检查制度)
一些关键操作后,应有产量或收率检查制,以确保物料量的正确,一旦出现偏差,可立即进行调查。
7/15/2022
25
污染
1、定义
污染是指原材料或产品被微生物或其他外来物所感染。
2、种类
这里所述的污染是指药品受到:
微生物污染
外来异物污染
激素污染
青霉素污染
7/15/2022
26
发生污染的常见因素
(1)原材料因素
1)原材料在其生产过程中就带入了污染源。
原辅料在其生产过程中本身受到诸如青霉素类药或激素类药的污染,将会使我们的产品也存在这些污染。
包装材料如PVC薄膜,生产厂家生产时就粘有昆虫,将使我们的包装成品带了这些昆虫出厂。
7/15/2022
27
发生污染的常见因素
2)存放物料的容器不合理
容器不能上盖,不宜清洗,不易干燥等情况下,盛放的物料易受细菌或外来异物污染。
3)原材料的运输条件不符合要求
运输时野蛮装卸,造成包装容器破损,引起污染,运输时,应有遮挡的物品没有按要求遮挡,则受日晒雨淋,引起细菌繁殖或受外界异物感染。
7/15/2022
28
发生污染的常见因素
4)、取样或配料过程中可能带入污染源
一些无菌产品,其原辅料在取样或配料时都有严格的要求,如工作人员操作不当,则易带入污染源。
或者取样不均匀,分析结果是假象,则导致产品污染。
7/15/2022
29
发生污染的常见因素
(2)内包装材料因素
1)不按要求进行清洗
一些产品的内包装材料,如安瓿、输液瓶、玻璃瓶等,需进行清洗后使用,如果清洗没按规定要求完成,则会留有污染源。
2)灭菌不彻底
有些内包装材料清洗后还需灭菌处理,如灭菌不彻底则会留有微生物,污染以后的产品。
7/15/2022
30
发生污染的常见因素
3)存放条件不好
有些内包装条件存放有一定的要求,或者清洗后要有特定存放条件和存放时间,达不到要求,则可能会受到外界异物或微生物污染。
4)在操作处理过程中可能带入污染源。
在清洗时,如水质有问题,就可能带入污染源。
操作人员操作处理时服装穿着不当等都有可能带入污染源
7/15/2022
31
发生污染的常见因素
(3)设备因素
1)生产设备设计不合理
设备本身带有死角,易积聚异物,易长菌,则易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