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主观幸福感.docx

格式:docx   大小:199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主观幸福感.docx

上传人:2105194781 2022/7/18 文件大小:19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主观幸福感.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报告专题:主观幸福感
1主观幸福感的涵义

在心理学研究中,对幸福感的测量主要是以主观判断而非客观指标为依据,常常使用Subject Well一 Being(SWB)来表示幸福的心理感受,这个单词直译就是主观美好的存在,是指性、气质、认知方 式等。(2)文化因素和个体因素。文化因素方面如国民收入总值、政治自由、社会安全等。个体方面健康、 教育、归属感、个性等。
归纳起来,从经济状况、健康状况、人际关系、生活事件、文化差异和个性特征等六个方面着手探讨 主观幸福感。
3主观幸福感研究的进展

西方幸福观研究分为描述比较、理论建构和测量发展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一 80年代初期),研究者们着眼于测量不同群体的幸福感状况,并根据 测量结果描述不同群体幸福感的平均水平。这类研究以描述性为主,采用的主要是单项目测验,有些研究 者试图对导致不同群体幸福感差异的原因进行某些推断。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一90年代),把研究重点集中在幸福产生的内在心理机制。研究者们深入地考察 了几种幸福感的理论模型,主要有:人格理论、目标理论、活动理论、判断理论、特质理论、动力平衡理论 等。(目标理论认为主观幸福感产生于需要的满足及目标的实现。活动理论认为主观幸福感产生于活动本身 而非活动目标的达成。判断理论认为,主观幸福感产生于现实条件与某些标准的比较。现实条件高于标准 时,主观幸福感提高,反之,主观幸福感则降低。特质理论认为,人们具有以积极方式体验生活的性格倾 向,即有快乐的素质。动力平衡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一套平衡生活事件水平和平衡的主观幸福感水平, 它们都建立在稳定的个人特点之上。)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实证性研究阶段,在对幸福感的测量方面取得了相当的进展,发展 了对幸福感的多项目测验。

我国从心理学视角,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有学者关注幸福感的问题。我国对主观幸福感的研 究分为三个阶段:
(1)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国外理论和量表的引进阶段。主要表现为研究成果零散分布于 各个年份,成果较少。
(2)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一本世纪初期:应用国外研究工具小范围测查阶段。主要表现为几乎每年都有研 究成果发表,主要是针对老年人、大学生和教师的调查研究,样本都小于400人,同时这一阶段也介绍了
一些国外的研究成果。
本世纪初期至今:主观幸福感研究飞速发展阶段。研究者不仅探讨人们的主观幸福感状况,还开始研 究相关变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对象也扩展到了中学生、研究生、城镇居民和其他行业的劳动者。 一些学者还开始了主观幸福感的本土化研究,探讨适用于我国文化特色的研究工具和研究理论,而且也出 现了不少总结性的研究成果和学术专著,跨文化研究主观幸福感初见端倪。
4、主观幸福感测量
早期测量
早期对主观幸福感的评估有两种取向,即Bradbum (1969)提出的幸福感的情绪测评模式以及社会学研 究者在生活质量研究与实践中建立起的认知评估模式。Bradbum把情感成分区分为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 认为人们的幸福感状况取决于一定时期内二者的权衡,幸福就是较多地体验愉快的情感,较少体验不愉快 的情感。并依据这点编制了情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