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细胞生物学实验
几种光学显微镜的使用
实验目的
了解几种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工作原理、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掌握使用普通显微镜提高分辨力的方法。
实验原理
O2
O1
B1
A1
A
B
A2
F1
F2
B2
几种光学显微镜
:
普通光学显微镜也叫复式显微镜,是最常见,最简单的显微镜。它适于观察一般固定的,有色的透明度较高的标本。,从构造上可分光学、机械和电子三大系统。
:
暗视野显微镜是以丁达尔现象(Tyndall phenomenon)(即光的微粒散射现象)为基础设计的,它使用了特殊的聚光器进行斜射照明,因光源中心束不直入物镜,所以视野黑暗,而被检细胞器因斜射照明发生衍射和反射,所以发亮可见。暗视野显微镜可用增加光照方法增加物体与背景的反差,-,但它分不清被检物的细微构造,它常用于观察物体的存在与运动。暗视野显微镜与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区别,主要在于聚光器的不同,致使照明方法有别。确切地说,称暗视野显微镜为暗视野照明更为贴切,它是照明光线仅照亮被检样品而不进入物镜,使视野背景暗黑,样品明亮的照明方法。
:
相差是指同一光线经过折射率不同的介质其相位发生变化并产生的差异。相位是指在某一时间上,光的波动所达到的位置。
一般由于被检物体(如不染色的细胞)所能产生的相差的差别太小,我们的眼睛是很难分辨出这种差别的,只有在变相差为振幅差(明暗之差)之后,才能被分辨。
相差显微镜是以光的干涉现象为基础设计的。与普通光学显微镜比较,它在聚光器和物镜上作了改动。用装有环状光栏的聚光器造成的空心光线柱,使直射光(背景) 和衍射光(样品) 分开。同时在物镜的后焦面上装有相位板,使直射光和衍射光发生干涉,从而把我们肉眼不能见的相位差变为可见的振幅差,同时相位板上装有吸收膜,吸收部分直射(或衍射)光以增加反差,使人们能够看清更加细微的结构。所以相差显微镜一般用于观察活细胞的细微结构。
:
荧光是指某些物质经波长较短的光线照射后,分子被激活吸收能量后呈激发态,其能量除部分转化为热量或用于光化学反应外,相当一部分则以波长较长的光能形式辐射出来,这种波长长于激发光的可见光称作荧光。
荧光显微镜是以紫外线(3650A) 或蓝紫光(4200A) 照射某些物质,可激发其产生荧光的原理为基础设计的,利用一个高发光效率的光源,经过一个滤光系统得到紫外光(或蓝紫外光),直接照射标本中的自然荧光物质,使其产生自发荧光,再加以镜检。或以荧光染料先对标本进行染色,然后使之在上述光源照射下产生次生荧光,再加以镜检。这种显微镜主要用于观察荧光(或次生荧光)物质在细胞内分布情况,以及测定细胞器的生理活性。
如何提高分辨力
显微镜的能力是质量和性能的标志。能力包括分辨率、放大率、焦点深度和视场宽度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分辨率。各种能力都有一定的界限,既互相作用,又互相制约。改善和提高了某种能力,同时降低了某些能力,只能顾其主要,兼顾其他,综合统筹。
(numerial aperture)
数片孔径(.)也叫镜口率,是物镜和被检样品之间的介质的折射率(n)与物镜所接受的光锥顶角(亦称孔径角)的一半α(半孔径角)正弦的乘积。其公式如下:
.=n·sinα
物镜的数值孔径愈大,显微镜的能力愈强,数值孔径与分辨率成正比,与焦点深度成反比。,如40/,。物镜的数值孔径随前透镜直径的减少而增大。显微镜物镜的前透镜口径愈小,数值孔径愈大,放大倍数愈高,价格愈高。
(resolving power)
物镜分辨率是指分辨被检样品细微结构的能力。通常以能清晰地分辨两个物体点的最短距离来表示。其公式如下:
R=×λ/ .
R:分辨率; λ:照射光线波长; .:物镜数值孔径
分辨率以分辨两个点的最短距离表示,R值愈小,分辨能力愈大。物镜的分辨率与照明光线的波长成反比,与物镜的数值孔径成正比。
照明光线波长愈短,物镜的数值孔径愈大,显微镜的分辨率亦愈大。
物镜的分辨力即显微镜的分辨率,目镜与显徽镜的分辨率无关,它只把物像第二次放大,使眼睛便于观察。目镜只能将物镜已经分辨的影像进行放大,无法观察到未被物镜分辨的细节。在光学成像过程中,目镜不起初始造像作用,仅作放大而已。
(magnification)
显微镜最后形成的物体放大影像,对被检物体的大小比例称为放大率,即像高比物高。放大倍数以长度计算,而不是以面积或体积计算。
显微镜的总放大率(Mt)应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