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陕甘宁盆地是一个稳定沉降、坳陷迁移、扭动明显的多旋回克拉通沉积盆地。盆地内进一步划分为西缘冲断推覆 构造带、天环向斜、中央古隆起、陕北斜坡、渭北绕褶区、晋西绕褶区、伊盟绕褶区等七个一级构造单元,中央古隆 起构造盆地的主体,是盆地内较大的一级岩; 中部为褐灰、灰黑色泥岩与浅灰、灰白色细砂岩呈不等厚互层;下部为灰黑、褐灰、杂色泥岩与浅肉红色细砂岩互层。
砂岩成分以石英及长石为主,粒度较均,半棱角〜次圆状。泥质、高岭土质及沸石质胶结,较致密。
泥质质纯,性脆且硬。吸水性及可塑性差。
电性:电阻率起伏变化大,半径不规则,自然电位偏负明显,声速曲线上部平缓,下部起伏很大,自然伽玛 高低值变化明显。
分层依据:进入延长组,砂岩颜色变浅,底部以浅肉红色长石砂岩为主。电性上呈多旋回性。
与下伏纸坊组地层呈整合接触。
延长组小层划分对比及相分析
长10期:长10厚100m左右,底部大段浅肉红色中细砂岩。
长9期:长9厚110〜150m之间,深灰色、灰黑色泥岩夹绿色细中粉砂岩,电性上电位平值、高伽玛、扩径. 高声速,划分上以砂岩为底,泥岩为顶。
长8期:长8厚120〜140m,岩性为浅灰绿色中细粉砂岩与深灰色、灰黑色泥岩呈不等厚互层。成岩作用较 差,电性上反映为大井径、高声速、高伽玛、自然电位曲线变化较明显,划分顶底均以砂岩为界。
长7期:长7厚约30m左右,深灰色、灰黑色泥岩为主,钙质胶结,粉砂岩,电性上自然电位曲线平值、高 伽玛、低声速,偶见高峰脉冲。
长6期:长6本段为三角洲沉积体系。剖面上由3个反旋回组成,即自下而上为暗色泥岩、粉细粒砂岩。自 上而下将三个旋回分别命名为长61、长62、长63,三个亚油组(亚段)。
电性;自然伽玛曲线多呈漏斗型。
岩性:为灰色、浅灰色细粒长石砂岩夹薄层灰质砂岩,次棱角状。
胶结物:泥质、绿泥石、灰质、硅质及少许白云质。
胶结类型:孔隙式。
胶结程度:较疏松〜较致密。
储层砂体分布:主要受三角洲前缘相水下分流河道和沙口坝砂体大面积展布,纵向上多油层迭合,横向上多油砂 体复合连片。
主力油层特点:分布稳定,原生孔隙发育,油层厚度10〜20m,平均孔隙度11〜14%,平均渗透率1X10-3 Dm2 属中低产、低丰度的低渗性岩性油藏。
长4+5期:岩性为浅灰色中、细砂岩夹灰黑色泥岩及炭质泥岩,厚度80〜110m,划分以泥岩顶为界。
长3期:厚度70〜130m,岩性为浅灰色,灰绿色中、细砂岩与灰黑色、深灰色泥岩,电位曲线偏差明显, 声速较稳定,自然伽玛呈箱状,钟形起伏,砂岩为底界,顶以泥岩顶为界。
长2期:岩性为浅灰色中、细砂岩,深灰色、灰黑色泥岩,薄煤层,以及2〜3个块状砂岩段组成,最厚200 多米,自然伽玛、自然电位曲线多呈箱形,底界以砂岩为底界,顶以泥岩顶为界。
储层岩石类型:砂岩、粉砂岩、细砂岩,成分为石英65%,%。
胶结物:泥质、高岭土质、灰质、泥绿石,分选好。
孔隙类型:原生粒间孔为主,少量长石或碳酸盐溶孔。
原生孔隙
次生孔隙
单个砂层厚度大,20〜200m。
单个油层厚度小,<10m,局部达15m。
典型的底水油帽型岩性油藏。
长1期:岩性为浅灰色细砂岩与灰黑色、深灰色泥岩互层,夹炭质泥岩及砂质泥岩。
选择确定标志层:
1 .标志层首选长7中、下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