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文档名称: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等奖.docx

格式:docx   大小:30KB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等奖.docx

上传人:1660287**** 2022/7/19 文件大小:3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等奖.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课 题:
内容
记念刘和珍君
教学目标:
1、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分析刘和珍这一人物的思想性格。
2、品味语言,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理清文章思路,深入体会作者的悲情了忧愤深广、感情浓郁的叙事性悼念杂文《记念刘和珍君》。
四、分析文章总体思路
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回答下面问题
让学生用一句话分别概括七个局部的内容。(小组用3、5分钟讨论,然后请小组派代 表发言)
1、介绍写作缘由2、交代写作目的3、回忆与刘和珍君认识过程4、遇害概况
5、表达刘和珍君等人的遇害经历6、总结“三一八”惨案的经验7、热情讴歌赞颂爱 国青年
学生思考:课文的七节中哪几个小节集中写了刘和珍君?
明确:三、四、五节。
提问:第一、二:小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交代写作缘由一
提问:第六、七小节又起什么作用?
明确: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直义。
思考:文中是否有提示性的语句?如何理解这句话?作者为什么一再强调?
明确:提示性的话是“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两次。但是这两个 “必要”意思完全相同吗?第一 “必要”,说的是悼念遇害者刘,奉献作者最大的哀痛和 尊敬,控诉段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第二“必要”,在于唤醒“庸人”, 用人们牢记这笔血债。两次强调“必要”,突出了写作动机,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 憎。这局部是按照由爱到憎的逻辑顺序安排思路的。
第12页(本章共页)与困难作斗争,虽然要历尽艰苦,但苦尽甘来,这也是一种乐事。
分析第四节
如何理解“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含义?
把“惨象”和“流言”对举有何意义?
“惨象”,足以见反动派的残忍;“流言”,那么比刀枪更让人心悸,走狗文人的下劣 无耻,比起主子更甚。有形的刀枪,加上无形的刀枪一御用文人的舆论,就构成了中国式 的专制统治、中国式的白色更恐怖。
分析第五节
作者为何详写惨案的经过有何深意?
一是揭露了敌人的凶残,证明了那简直是虐杀,二是赞扬了三个女子临难沉着、互相救助的精神\
分析刘和珍君的人物形象
(先小组讨论,然后教师总结)
本文记述了刘和珍君的哪些事情?其用意何在?(小组讨论发言发言,然后老师PPT展 示)
A、“毅然预定”全年的《莽原》周刊一一对真理的追求。
B、对抗校长,为母校前途堪忧一一嫉恶如仇、有责任感
C、到执政府前情愿而遭到残害一一一片爱国的热忱
用意:借助刘和珍君的积极上进、善良美好的形象来反驳抨击当局的“暴徒说”与“被 利用说”
教师总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由,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 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 义。三者相互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
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的一二局部第13页(本章共页)
与困难作斗争,虽然要历尽艰苦,但苦尽甘来,这也是一种乐事。
板书设计第14页(本章共页)
与困难作斗争,虽然要历尽艰苦,但苦尽甘来,这也是一种乐事。
•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 其中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三、写作背景
1、大沽口事件
1926年3月,奉系军阀张作霖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 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 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 政 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 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 武力进攻。
2、三-八惨案y
3月18日,北京的工人、学生、市民五千多人在天安门前举行集会,共 产党人李大钊在会上作了演讲。会后,两千多名群众组成请愿团,到段祺瑞 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随后,士兵们又手持 大刀、铁棍追杀群众。打死47人,伤200多人,制造了屠杀爱国民众的“三 一八”惨案,死难烈士中就有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杨德群。鲁迅 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惨案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慨,段祺瑞为了推卸罪责,反而污蔑死难群众是 “暴徒”。反动军阀的一些走狗文人如陈西湮等也制造流言,发表文章,诬蔑 爱国学生是“受人利用”,被“民众领袖”(指李大钊等人)盲目地引入 “死地”。
当噩耗传来的时候,鲁迅无比愤慨,爱国学生被残害,他万分哀痛。他 不赞成搞徒手请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