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广西三江侗族木结构古建筑建造工艺分析
摘要:为加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本文对广西三江侗族木结构古建筑建造 工艺进行探究。首先对三江侗族的文化与建筑工艺做简单介绍,而后以鼓楼、风 雨桥、木质结构民居三种木质建筑物进行详细说明,仅供参考。
是估计已有百年之久,而保证鼓楼矗立了数百年的重要基础性因素便是石板。 石板不仅可以有效降低雨水侵蚀速率,还能让鼓楼的矗立平衡性更高。墙体的底部也为实木 打造,密封性良好。中间部分则采用细木条,条条分布,进而逐渐构成一个交错的网状结构, 保证了整座建筑的通风效果。四根主要承重的木柱,均为百年的单木制作而成。牢固的矗立 在石垫柱之上,严谨对称、向上分布。同时,四根柱子之间又各自安装了直径较小的小柱子, 并以横梁的方式进行连接,让框架结构可以紧凑的对称分布。因此,这让位于上层的屋架结 构重量能够均摊给柱子,层层向下传递,受力均匀。每层分摊到的力量全部一致。由于柱子 的横截面尺寸较大,因此刚度数值也较大。衡量面的尺寸与柱子相比要小很多。因此就形成 了构造科学、合理的“强柱弱梁”型结构,稳定的同时,还能保证建筑的矗立寿命。
鼓楼的楼梯设计也较为科学,梯段平缓、梯阶均匀。同时,设计理念非常人性化,中间 的休息台面积较大,可供人们在登楼期间得到充分的休息。与此同时,此建筑最为令人惊讶 的地方是整座建筑没有使用任何铆钉锚固措施,严丝合缝,即便已矗立百年之久却无任何裂 缝,柱端与梁端仍然相连的非常紧密。
木结构民居
传统的木结构民居在侗族自治县中分布范围较广、数量也较多,现以三江侗族自治县和 里村的传统木结构房屋进行科学分析。参与调查的木质结构房屋使用年限多达数十年,木质 结构的民居房屋近年来建筑数量逐年缩减。同时,很多已经不是纯木建造,多为砖混木质材 料的结合建造房屋。通过调查得出的结论是,那些已经矗立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木质结构房 屋功能发挥水平稳定,外围墙体、楼梯、门窗经过简单的维护,依然能够正常使用。木结构 民居的建筑材料为杉木,树林多20年以上,这种树龄的杉木截面直径可达20cm左右,树高 可达十米。同时,建造房屋使用的木材多为人工种植,砍伐运输到村落中,经过房屋设计与 建造人员的人工修直后,进行房屋建造,成本较低、建造效果较好。这些木结构民居从外观 上看古色古香,与周围的自然环境浑然一体。不仅观赏价值高,还非常适合居住,通过建筑 设计人员与居住人员的沟通,木结构民居建造面积与形式非常丰富,可全面满足人们在居住、 养殖等方面要求。
风雨桥
侗族的风雨桥是侗族聚居地区的一种独特桥建造形式,这种桥不仅可以实现交通功能。 还能躲避风雨,因此被称为风雨桥也有人称其为花桥,整座桥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为桥、 塔、亭。整座桥的上部结构为全木质,下部结构为砖砌体,共有四跨。左右桥台以 L 型示人 同时桥台与各个桥墩之间的顶部全部是多层木材进行垫支,在垫层的上面,两跨之间,也是 木质结构相连。桥台与桥墩的上部全部有凉亭,同时,桥墩上的凉亭建造层数为3 层,前两 层为四面坡屋顶形式分布,第三层则为八字形坡屋顶,并在屋顶设有四角攒尖,顶层则为尖 屋顶;圆型的木梁承担了整个屋架的重量,同时还架设有木条梁进行重力分摊,并直接将重 量分担给柱子;各个凉亭之间都有木长廊作为衔接中介,不仅极具观赏性,还可让为过往的 行人遮挡阳光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