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会计的跨国监管措施
梁剑 作者简介:梁剑(1988—),男,汉族,山西省阳泉市人,学生,会计硕士,单位:山西财经大学,研究方向:内部控制和会计电算化。
摘要:我国走出去战略让会计的跨国监管需求日益强烈,本文先从会计跨国往往显得更为重要。会计人才的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外语水平。跨国活动面临着不同的言语环境,尽管华语圈的范围越来越大,但在目前这个形势下,不同语种不同语言的国家地区已经有了充分交流的需要,外语在这些国家地区的活动中已经变得无法回避,是融入当地经济活动必不可少的技能。
(2)观念认识。儒家文化影响让会计人员在国外的经济处理活动中往往陷入理解困境,不论是对专业知识还是对经济活动的认识理解上,这些不成文的潜在影响,往往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误会和损失,所以会计人员的跨国活动要对处所国家有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同时要有一个开放的观念态度来适应国外的社会氛围和人文环境。
(3)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是会计人员的最基本素质,是企业财务活动的最基本支持。跨国的特性,让会计人员需要充分的专业知识来认识和运用会计准则,目前会计准只是趋同,并没有相同,所以会计人员需要有专业的知识储备来应对国外的复杂的经济环境的同时,还要能顺畅地配合国内的监督机构的监督和管理。
二、会计跨国监管的措施
1、国家宏观导向。国家层面的措施主要是三个:政策规则制定,国家交流合作,人才培养计划。
(1)政策规则制定。政策规则是基本的基本,是会计活动的最起码的原则保证。在此基础上,其中的会计准则还提供了方便国内监督管理的标准处理流程。面对会计的跨国监管,会计方面的政策规则要进一步与国外趋同,为国内监管会计的跨国活动提供可理解的详细会计信息和合理的监督管理依据。
(2)国家交流合作。国家交流合作是要求国家间通过交流经验和政策等来进一步理解本国会计在对方国家的经济活动,并建立相应的规则和措施来应对不同的国家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国家间的合作关系,合作监管彼此企业的正规运行,保证企业合理纳税等,也能让企业能够在一些处理误会上能够得到很好理解而不至于遭到巨大惩罚。
(3)人才培养计划。会计跨国监管的基础已经说明了会计人才的巨大作用。在人才方面,国家层面的人才培养计划是保证跨国的会计人才素质和储备的最有效手段,相比于需求的激励的滞后性,国家层面的导向能够发挥重要作用,能让会计跨国人才及时弥补行业需求的同时,也能顺理成章的让会计人才受到规范统一的知识结构,让随后的跨国监管能够标准流畅的进行会计信息的交互,减少监管的理解成本。
2、建立接轨机制。会计流程上要接轨,国内国外企业毕竟有着很多不同,尽管在会计准则日益趋同的今天,由于思维观念,国情因素的不同,仍旧存在着不少差异,如何面对这些差异处理这些不同就需要重点关注。对于这些差异或不同,可以从接口和双轨两个思路来思考。
(1)接口思路。外国和国内存在的差异,在关键的流程环节上可以寻找一个突破口,一个转换方式,让国内监管机构和信息使者需要国外的会计信息时,会计处理能够在遇到这种问题根据标准化的转换方式直接转变信息输出方式,满足国内要求。同时在国内的一些经济或政策变化影响到在国外的中国企业的经济活动时,也能根据这个转换标准转换成国外监管和信息使用者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