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妇科慢性炎症
感染的病理
感染是受起因、微环境和宿主三个因素的平衡与失衡机制控制。感染的发生是感染的初级阶段,之后进入发展阶段。发展阶段的机制是病因排除障碍,在微环境中与宿主激烈斗争的阶段。前期病因占优势,后期宿主(免疫)占优势。除:菌群失调导致的混合感染
致病环境:接近中性
诱发因素:雌激素水平低下
临床表现:阴道分泌物增多,呈稀薄,淡黄色,严重感染者呈脓血性白带。外阴阴道灼热、瘙痒。
体征:阴道呈老年性改变,皱襞消失变薄。粘膜充血,有时可见溃疡。
诊断:注意排除滴虫、霉菌感染可能,常有血性白带者,排除恶性肿瘤可能。
常规治疗:抑制细菌生长
增加阴道抵抗力
中药优势
宫颈炎
病原体:葡萄球菌、链球菌等。近年研究发现乳头状病毒、疱疹病毒、支原体等感染与宫颈癌有关。
诱发因素:分娩、流产、手术损伤、卫生不良(包皮垢)、雌激素缺乏
临床表现:阴道分泌物多,呈乳白色粘液状,有时呈淡黄脓性,或有性交后出血。或有腰骶部疼痛、下腹坠痛等。
体征:宫颈糜烂、肥大、充血、水肿,有时质较硬,有时可见息肉及宫颈腺囊肿,或见宫颈管充血、发红,颈口有粘液脓性液体排出。
诊断:排除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的可能。特殊病原体感染的可能。
常规治疗:物理治疗。息肉摘除。物理治疗前要排除恶性的可能。
慢性盆腔炎
病原体:内源性:厌氧菌感染多
外源性:衣原体、支原体、淋菌等
国内调查:2~20%的盆腔炎的脓汁中可分离出支原体,但支原体是否能单独引起感染无定论。
BV患者中46%有盆腔炎相关性疾病,明显高于滴虫性阴道炎和霉菌性阴道炎。
诱发因素:不节(洁)性生活、IUD、流产、阴道冲洗、长期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等、吸烟,工具避孕有保护作用。
病理类型:
慢性子宫内膜炎:产后、流产后、绝经后。子宫内膜充血、水肿。
慢性输卵管炎、输卵管积水、输卵管卵巢炎、输卵管卵巢囊肿:双侧输卵管炎最多见。粘连→积水→增粗、腊肠样→波及卵巢、粘连→囊肿
慢性盆腔结绨组织炎:多由慢性宫颈炎发展而来,淋巴途径→子宫固定、宫旁增厚
症状:慢性盆腔疼痛(50%)、不孕(20~30%)、宫外孕、月经失调、低热、疲劳、精神不振、抑郁。
体征:子宫增大、压痛(内膜炎)或后屈、固定(结绨);一侧或双侧触到条索状增粗的输卵管,压痛(输卵管炎);囊性肿物,活动受限(积水);附件区片状增厚,压痛,宫骶韧带增粗、触痛(结绨)。
诊断:病史、症状、体征。
鉴别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囊肿、盆腔瘀血综合症、生殖道结核、卵巢癌等。
治疗:中医药是优势。
综合治疗。
优势
盆腔炎与附件炎
附件炎是指输卵管和卵巢的炎症。盆腔炎的范围更广泛,它包括盆腔结绨组织炎症、盆腔腹膜炎症和子宫内膜的炎症。但临床上很难区分结缔组织炎症、盆腔腹膜炎症与输卵管卵巢炎症的范围。所以有时候两者是通称的。
迁延难愈、反复发作
导致慢性炎症的病原体常常是“条件致病菌” ,这些致病菌毒力不强,常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发病。
粘膜皱襞、组织纤维化→病原体常常潜伏。
炎症后免疫反应或病理变化也还将持续存在,导致持续不断的组织损伤和纤维化,使局部炎症反应逐渐加剧。
反复的感染常常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使机体的抗病能力进一步下降,导致疾病反复难愈。
难点
抗生素治疗的局限性
在部分慢性炎症中并没有致病菌的存在,只是急性炎症遗留下的病理改变和免疫反应。
导致妇科慢性炎症的致病菌往往是正常存在于人体的“条件致病菌”,长期反复的抗生素治疗,常常会导致新的“菌群失调”现象,出现二次感染,加重病情。
“导丝介入”疏通输卵管
舍本逐末
“一洗了之”
《美国公共卫生杂志》,使用阴道清洗液的妇女比不用阴道清洗液的妇女盆腔感染危险率高了73%。而且清洗越频繁,盆腔感染的危险性就越大。
雪上加霜
中药治疗现状
药物
组成
功效
妇科千金片
千斤拔、金樱子根、穿心莲、鸡血藤、党参、当归等
补益气血,祛湿止带
抗宫炎片
广东紫珠、乌药等
止血化瘀,消炎
金刚藤糖浆
金刚藤等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花红片
一点红、白花蛇舌草
清热利湿,祛瘀止痛
妇乐冲剂
红藤、忍冬藤、川楝子、延胡索等
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妇炎康
当归、莪术、土茯苓、元索、川楝等
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消炎止痛
金鸡胶囊
金樱根、鸡血藤、功劳木、千斤拔、穿心莲、两面针等
通络活血
解决之道
致病的关键在于